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28

第28章 智力来自哪里——大人有办法,孩子就聪明(1)

如果

你希望孩子画什么像什么;

你的孩子是一匹脱缰的野马;

你的家里有一个超前识字的小神童;

你经常被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难倒;

那么,你需要阅读本章

它将告诉你

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

每个孩子都有惊人的潜力;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更聪明;

开发孩子的智力要从绘画开始;

吃对了,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

它将帮助你

怎样唤醒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画应该如何看?怎样引导?

在嘻嘻哈哈中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

怎样帮助孩子把“爱问”进行到底?

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聪明才智。

行为51:“我的汽车有翅膀”——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轩轩4岁时起,开始喜欢拿着画笔乱画。

有一次,眼看轩轩的“作品”就要完工了,妈妈指了指画纸问他:“轩轩,你画的是什么呀?”

轩轩得意地对妈妈说:“我画的是小汽车!妈妈你看,我的小汽车还有翅膀呢。”

看着这幅可笑至极的“作品”,妈妈不觉笑出声来:“小汽车怎么能有翅膀呢?哈哈,你看,这里竟然还有5个轮子。宝贝,你见过5个轮子的汽车吗?”

还没等轩轩开口,妈妈就赶忙拿过他的画笔,边比划边说:“来,妈妈教你,小汽车应该是这样画的。”

可是,轩轩听了,一脸的不悦,之前的兴奋表情也荡然无存。只见他一把夺过画笔,扔在地上,跑回自己的房间。

从那以后,轩轩就很少愿意画画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很多家长“好为人师”,热衷于“教”孩子,就如故事中的妈妈一样。但是,为何家人的“举手之劳”会让轩轩做出如此大的反应呢?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看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一个孩子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了绘画,整天忘我地画啊画。有一天,天刚刚亮,这个孩子就要起床画画。于是,妈妈就给他弄上纸笔,画吧。结果孩子把纸画完了,没有地方可画了,就往床单上画,床单画完了,就往身上画,等孩子的爸爸妈妈过来看时,发现纸上、床单、身上全画满了。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生气,只是平静而且带着欣赏的口吻说:“孩子,你的作品太棒了。”后来,这个孩子在绘画方面做出了一番卓越的成就。

很显然,这是两个已经进入绘画敏感期的孩子,后一个因为有了自由的发挥空间,所以,他可以天马行空地画,而前一个因为家人所谓的“引导”,甚至日后都不愿意再拿起画笔。

有人说,绘画敏感期就是孩子天然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心理解和喜好,任意地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这种时候,一个充满自由氛围的环境,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真实感觉和想法,毫无疑问,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孩子的绘画天赋,也保护了孩子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而幸福的成长经历。这么看来,家庭可以给孩子的,只是爱孩子的自由空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家长是那么地喜欢跟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地说:“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来,跟妈妈(爸爸)学”;“看到没,要这样玩”。于是,不懂乐器的敢对孩子弹琴评判一番,不懂美术的敢教孩子画画,不懂舞蹈的敢对孩子的舞姿指指点点。总之,不管孩子做什么,成人总认为自己比孩子高明!具体到喜欢画画的孩子,这些“好为人师”的家长又会随便制止孩子的“乱画”行为,甚至是妄加评断孩子的作品。其实,孩子即便画了蓝色的苹果,方形的太阳,长得比树还要大的花朵那又何妨。

殊不知,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表现才是孩子最自然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体现,才是他们天赋发展的最自然的体现。反之,如果家长指导过多,势必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大人的指导。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记住: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大师,我们要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不要随意去教他们,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能做的就是适时适度地引导。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孩子不需要我们教,是不是大人就可以什么都不管呢?当然不是。如果家长什么都不管,就如同农民对地里长的秧苗遭遇了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一样,很显然,这是种不出好庄稼的。那么,为父为母又需要有怎样的智慧呢?

1.家长需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根据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兴趣创设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这个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比如说,孩子喜欢画画,就给孩子准备专业的笔、颜料和纸,不能因为孩子小、怕浪费就随便找些材料糊弄过去,这样只会局限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绘画的感觉。

2.孩子对某一个事物发生兴趣时,家长应该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比如,冬天冷风飕飕的时候,孩子也会感觉到冷,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冷”的概念,这样孩子就会把“冷”的概念和“冷”的感觉配上对了。

此外,家长还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殊不知,孩子在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中,认知在发展,知识在累积,这比成人教的记忆更深刻,也更有兴趣。

行为52:超前识字的小神童——当心“催熟剂”透支孩子的未来

滢心早在入园上小班时,识字量就已达到4000多字,在同龄孩子中,简直就是一个“识字神童”。一进到幼儿园,滢心就喜欢上了那里的图书,而且很多时候,她都会看得非常专注,也能持续较长时间。

渐渐地,滢心的知识面明显要比班上的其他小朋友要广,总会追着老师问“为什么”。老师们也感叹道:“这孩子真聪明!”

但是,滢心的口语表达能力却明显低于其他孩子,发音也不够清楚还略带些口音,平时也不愿意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后来,滢心入园没几周,老师们又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了。

一天,小朋友们都在一起看书,滢心看完了自己手里的书,扭头看了看旁边小朋友的,突然对着那位小朋友的脸就是一巴掌。这位被打的孩子一下子就愣住了,而且老师也愣住了!

这时,老师赶忙把滢心拉到旁边,蹲下身问她:“滢心,你为什么那么对待小朋友呢?”

“我想看那本书。”滢心干脆地说。

“那你为什么不跟小朋友说呢?”听着老师的问话,滢心的脸上有些茫然……

读懂孩子的行为

很显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滢心是一个不善语言表达又明显具有肢体攻击性的孩子。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在看书时,明显是个积极求知的孩子,她的发展却呈现出如此的不平衡趋势呢?

现如今,很多家长以孩子早识字、多识字为荣,像“我们家孩子都认识4000个字啦!”等类似充满着骄傲之情的话语更是经常出现在家长的谈话中,这似乎在向周围人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越小的年龄认识越多的字意味着孩子超出其他孩子的智慧,意味着孩子在起跑的时候遥遥领先,意味着孩子的家长更有本事。诚然,我们不可否认个别孩子对识字是有兴趣的,但是即使有这样的个别孩子,也不能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东西加以推广。要知道,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有人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

但是,在超前识字的狂热与躁动中,却很少有家长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超前识字符合教育规律吗?超前识字是不是孩子真正的发展所需?这一教育方式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在透支孩子的未来?

首先,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生来就有巨大的潜能,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井一样。于是,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就会向他们填输许多东西。但是,这样的做法就等于向井里拼命填东西,填到最后,井里再也没有水了。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强迫孩子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那么这种片面的发展无疑会破坏孩子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加速、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很不合算的。而且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看,也是有害无益的。

其次,虽说孩子识字可以通过机械地重复训练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孩子只是鹦鹉学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机械训练背后的枯燥、压力与痛苦,给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却是无法估量的。

再次,孩子的记忆是比较短暂的,除非是反复强化,否则很难保持长久,而且大量识字、机械地背诵会占去孩子大量的时间,这样就剥夺了孩子的玩耍时间、交友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其实,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一株好苗子,如果违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到头来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只有在适合的时间,以适当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这才是有可能促使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催熟剂”有可能会透支孩子的未来,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识字呢?不妨参考一下下面几点策略。

1.关于孩子识字,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

家长要认识到识字不是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任务,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识字教育只能以培养兴趣为主,而日常生活、亲子游戏就是最好的途径。当然,可以引导孩子认识“爸爸”“妈妈”等常见的字与词,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易懂易记的优秀诗句,萌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切记没有量的要求。

2.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语言魅力,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在游戏中让孩子产生对文字的语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而且一些语言类的小游戏对孩子而言也是极具吸引力的。通常,游戏中朗朗上口的韵律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如“流水”般的语音美感,也会给孩子留下色彩缤纷的童年记忆。

3.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进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与在各方面发展相似的同伴交往时,能够掌握到用语言和他人交流时的一些规则,同时也能在语言发展较好的同伴身上自然地学会很多知识,当然也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词语的使用、句子的使用等。

4.让孩子感受识字后的成就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字广博多变,如果仅仅通过识字量来评价孩子聪明与否,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戕害。因为孩子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去记、去背,总会有记不住的字,而好不容易记住了的字,马上就会有新的不认识的字成为“新任务”。所以,每当孩子认识新字以后,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家长还可通过提问孩子已经熟悉了的内容来帮助他们感受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讲故事给你听。对于孩子来讲,认识词汇不是目的,培养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喜爱更重要。比如说,春天来了,家长可以找些关于春天的故事讲给孩子,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可以让孩子再把故事讲给你听。

行为53:只对玩具情有独钟——让阅读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打底

银新是个从小就非常喜欢汽车的小男孩,家里的好多玩具都是汽车,就这样,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伴随着银新长到了4岁。

但是,银新妈妈却很是着急,因为孩子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会失去适时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读书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银新喜欢上读书,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图画书全集作为礼物,可是儿子只看了几眼就又自顾自地玩他的汽车去了。

于是,妈妈又给银新换了其他几套图画书,效果都是一样,依然没能把儿子对汽车的兴趣转移过来。

后来,银新妈妈又买来了各式各样的图书,有能发声的,也有翻开书页能出现立体图形的。不仅如此,妈妈还一页一页地念给银新听,可是无论妈妈如何努力,银新总是以哭闹应对,直到递给他玩具汽车才能平息阅读风波。渐渐地,屡次尝试的失败也几乎让妈妈失去了信心。

最近有一天,妈妈突然发现银新正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上的汽车广告,这一发现,让妈妈热情大涨。于是,银新妈妈买了大量关于汽车的报刊和图书。

果不其然,在妈妈的引导和鼓励下,银新慢慢地对图书有了兴趣。在接下来的几天,他不仅看完了关于汽车的书,就连以前没有丝毫兴趣的图书也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毫无疑问,图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古今中外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无不都是从小酷爱读书的。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本好书就如一扇打开世界的窗户。从图书中,孩子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而且图书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总而言之,图书就是孩子成长的精神营养,家长要像教孩子吃饭走路一样,教孩子从小学会看书,让他们在图书的百花园里采花酿蜜、茁壮成长。

但是,孩子并非对所有的图书都感兴趣,甚至很多孩子的关注点只会集中在玩具上,对书籍根本没有兴趣。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把握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兴趣是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将孩子的兴趣引向书籍。但是切记引导孩子的兴趣不能强行扭转,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为了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家长还有必要了解孩子在阅读关键期的种种特征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