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18516600000081

第81章 散文鉴赏(18)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2]。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些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3]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992年9月13日

(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

【注释】

[1] 猬集:比喻繁多,像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

[2] 鲁殿灵光:指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3] 万斛(hú):形容多。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

【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2009 年) ,山东省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赏析指要】

幽径悲剧,仔细揣摩标题,文眼大约在于“悲”与“幽”,可从“幽”和“悲”二字解剖文章。“幽”字前加上“悲”,表达文章的一种复杂的意境、氛围。幽者,不光指燕园后湖的一条小径之“幽”,也含有作者心境之幽的意思;悲者,既为古藤萝受屠戮而悲,又为愚民挥刀弄斧而悲。前者为悲悯,后者为悲愤。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还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大家都对一棵古藤萝灭绝视若等闲时,作者竟独自悲伤,独自揽来他人灭绝生灵的罪过,你怎么看待作者所谓“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辑评】

《幽径悲剧》写于1992年,作者季羡林此时已经82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兴衰际遇他已尝遍,他又是研究佛经的,所以对于世界发生的一切,都能坦然面对,谈笑处之。但是,燕园的一株藤萝的突然被毁,触动了老人敏感的神经,引起了他的感伤,于是挥笔成文,再次发出了对人生的慨叹。

作者通过一株古藤的无端被毁,痛惜美好的东西被毁灭,慨叹人生之艰难。文章的思路特别清晰,先描写了燕园一条有名的幽径,幽径给作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一年四季散发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而在幽径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一株古藤萝,“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历经万般劫难之后,幽径这一棵藤萝得以保存,让作者在悲愤、惆怅之余,感到一点安慰,甚而由藤萝上升到人生,“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然而,这幽径中的古藤却在某一天突然被人拦腰砍断,令作者悲哀至极。“这一抹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古藤是渺小的,而作者,却从这渺小的古藤之旺盛的生命力被损这一小小的悲剧上,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文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燕园中一株古藤的形象:它很渺小,但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古藤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美好的东西。可是,竟有人容不下它,把它毁了,“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由这株受屈的藤萝,我们自然而然地可以联想到许多许多:人生的无常,冤假错案,小人物的无端被指责,作者在十年浩劫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古藤这一形象含义丰富,意蕴深远。

全文语言平实自然,不以某些段、句取胜,但在整体的构思上,在思路的放纵与收束中,营造出了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以悠长的回味,特别是结尾的处理,很有哲理,发人深省。

(选自孙小兵.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

张晓风散文两篇

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