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18516600000070

第70章 散文鉴赏(7)

鸿门宴收场结束阶段,写刘邦乘势逃席和正式逃遁,把刘邦在席间的算计、警觉、恐惧不安的一副嘴脸,写得呼之欲出。

接着写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委婉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的还“受璧,置之坐下”。范增则大不同,“掷之地下”,还“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在项羽面前,破口大骂:“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的万丈怒火,只落得在张良面前,完全暴露自己内部的严重分歧;也加深项羽这个喜虚荣爱逢迎的君主的厌憎。范增之所以招致失败,固然与项羽的戆直粗疏有关,也和他自身的刚愎自用、好动肝火、不能针对项羽的具体为人进行说服工作分不开。

最后一节,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恰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鸿门宴一幕斗争,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成败的前途,是刘项两大势力急遽变化的关键。《鸿门宴》的故事,以它生动而又惊险的情节特点,以它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的活跃面貌深深吸引着人,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艺术享受。

祭十二郎文[1]

[唐]韩 愈

年月日[2] ,季父愈闻汝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3]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 ,告汝丧十二郎之灵:

呜呼! 吾少孤[5] ,及长,不省所怙[6] ,唯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唯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10] ,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11]。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2] ,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13] ,请归取其孥[14];明年,丞相薨[15]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16]。是年,吾佐戎徐州[17] ,使取[18]汝者始行,吾又罢去[19] ,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0] ,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 孰谓汝遽去[21]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23]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4] !

去年孟东野往[25]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26]。”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27] ?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28]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29]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30]。毛血日益衰[31] ,志气日益微[32]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3];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34] ,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35]。其然乎? 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36] ,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37]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38];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39]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0] ,然后惟其所愿[41]。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42]不凭其棺,窆[43]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梦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44]。彼苍者天,曷其有极[45] !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46] ,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47];长[48]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呜呼哀哉!

尚飨[49]。

(选自古文观止[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

【注释】

[1] 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2] 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应为某年某月某日。古人起草时常省写具体时间,待誊抄时补上。

[3] 衔哀致诚:心中含着悲哀,表达赤诚的心意。

[4]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5] 孤:幼年丧父称“孤”。

[6] 不省所怙(hù):不知道父亲的模样。《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7] 殁(mò):死

[8] 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9] 就食江南:在江南谋生。

[10] 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11] 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12] 省(xǐnɡ):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13] 止一岁:住了一年。

[14] 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

[15] 薨(hōnɡ):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

[16] 不果:没能够。

[17] 佐戎徐州:在徐州辅助军务。佐戎,辅助军务。

[18] 取:迎接。

[19] 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20] 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21] 孰谓汝遽(jù),去吾:谁料到你骤然离开我。遽骤然。

[22] 斗斛(hú):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

[23] 万乘(shènɡ):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24]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chuò),停止。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就,就职。

[25] 去年孟东野往:去年,指贞元十八年。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往,去。

[26] 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27]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纯明,纯正明智。不克蒙其泽,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泽。克,能。蒙,承受。

[28] 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写信告诉韩愈,当时耿兰也有丧报。

[29] 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30]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牙齿动摇脱落。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31] 毛血:指体质。

[32] 志气:指精神。

[33] 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 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34] 比(bì)得软脚病:比,近来。软脚病,即脚气病。

[35] 妄称以应之耳:信口胡诌来应付他。

[36] 吊汝之孤:吊,此指慰问。孤,指十二郎的儿子。

[37] 终丧:守满三年丧期。

[38] 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

[39] 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如有能力改葬。意思是先暂时就地埋葬。

[40] 兆:墓地。

[41] 唯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42] 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

[43] 窆(biǎn):下棺入土。

[44] 何尤:怨恨谁?

[45]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语出《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46] 伊、颍(yǐnɡ影):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

[47] 幸其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

[48] 长:用如动词,养育之意。

[49] 尚飨:古代祭文结束用词,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 年)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赏析指要】

此文是韩愈祭他侄子十二郎的一篇祭文。韩愈二岁丧父,由长兄韩会与嫂抚养成长。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这篇祭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把悼念十二郎之情和身世、琐碎家常、生活遭际的诉说交织在一起,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从小失去父亲,依靠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值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伶仃中相依为命。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段写得非常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无限凄苦和对嫂嫂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身世,为颠沛流离中嫂嫂的话“韩氏两世,唯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情绪及无限的分量。

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19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叙述自己为什么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悲痛、后悔等复杂的情绪。有对天命无常的慨叹和绝望,有宦海浮沉人生艰辛的心酸,有对侄儿生、病、死、葬照料不周的沉痛自责。有眼前的事,有往昔的事,回忆中的事,推想中的事。这些事情随着十二郎的去世纷至沓来,交织到一起。文章叙事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肺腑。

这篇祭文的语言不拘常格,形式上多采用自由多变的散句,语意一气贯注。文章中连接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辑评】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选自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连用“耶”字三,连用“乎”字三,连用“也”字四,连用“矣”字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得及此!

(选自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六《文字用语助》)

采用对话形式,是这篇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全文用了四十个“汝”字,用第二人称称呼老成,好像老成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倾诉衷肠;又好像老成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絮语;他甚至向老成直接提问:“其竟以此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 其不然乎?”询问其病因、死期。这种对话形式,不同于一般祭文纯客观地歌功颂德,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意味,因而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量。

(选自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

秋声赋

[宋]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