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18516600000032

第32章 小说鉴赏(14)

【赏析指要】

本文生动描写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在第三次见到了诸葛亮。刘备三次登门求教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于是两人畅谈天下大事,并提出三国鼎足而立的战略思想。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的策略有四个方面,首先,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其次,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第三,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第四,在荆州要外结孙权,北拒曹操。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显示出诸葛亮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足不出户,就通晓天下大事的智慧,并且描写了刘备听了诸葛亮一席话后茅塞顿开的心情,为以后两人同兴汉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后半部分写了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孙权不给,于是曹操有南下江南的意图。后来孙权的母亲去世,并且留下了遗嘱。黄祖的部下甘宁投降了孙权,孙权听从甘宁的计谋,领十万大军攻打江夏。

文中前半部分细腻地描写,把刘备求贤若渴、识才、礼貌、真诚、执着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后半部分生动地描写了汉末群雄争霸、政治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辑评】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

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人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抓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二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国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国,因而把刘备政权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作“拥刘反曹”,但不同意说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了人民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同时,罗贯中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塑造了人民喜爱的栩栩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3.“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题,认为《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毕生宗旨,都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和忠义英雄的史诗。

4.“反映三国兴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质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

5.“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贰,他的公正严明、信赏必罚,他的精明练达、智慧无穷,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作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当作封建社会里才智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

(选自沈伯俊.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82-04. )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一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贞和智慧,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粗莽,等等。人们只要提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脑子中立刻会联想到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人物还达到了性格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以曹操来说,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曹操是既奸且雄的,而且这奸与雄的两方面,又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曹操独特的个性。罗贯中笔下的曹操,首先是东汉末年,在社会大动乱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在反对腐朽的宦官势力的斗争中,他表现得非常活跃,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当董卓阴谋篡权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谋刺董卓,谋刺不成,首先树起义旗,声讨董卓……因此,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活跃在三国舞台上的,罗贯中把握住这个基调,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招纳贤才,善于吸纳意见,多谋善断等许多好的方面。特别是在曹操的早期,优点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然而,曹操不单是一个英雄,他还是英雄中的奸雄,或者说由英雄发展为一个奸雄。曹操的这个演变并非突然,而是有他心理、思想的依据。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比别人多些心眼,比别的孩子要狡诈,会权谋机变,他装中风欺骗他的叔叔、父亲便是其例。曹操从小养成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他内心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王国。曹操的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与刘备等人“下安黎庶,上报国家”的思想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曹操的极端利己主义世界观与他的聪明、狡诈结合起来,促成了他政治野心的大爆发。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曹操在早年,还做出了许多英雄业绩的话,那么,随着他政治势力的发展,政治经验的成熟,曹操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显露,他的奸诈、残暴的一面也就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曹操最终还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选自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

【讨论探究】

1.你对《李娃传》一文中李娃的经历和结局怎么看待?

2.《婴宁》一文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3.请就《抄检大观园》[辑评]部分关于对探春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分析《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拓展阅读】

1.阅读唐传奇《柳毅传》《虬髯客传》《霍小玉传》;并且比较《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2.阅读《聊斋志异·小翠》,在情节与人物描写方面与《聊斋志异·婴宁》进行比较。

3. 阅读《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进一步认识探春的性格特征。

4.如有兴趣,请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作品,可选择其中一部作品或某一章节谈一下看法。

第四节 现代小说鉴赏

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车站里挤满了人,各有各的心事,都现出异样的神色。脚夫的两手插在号衣的袋里,睡着一般地站着;他们知道可以得到特别收入的时间离得还远,也犯不着老早放出精神来。空气沉闷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受压迫,大概快要下雨了。电灯亮了一会了,仿佛比平时昏黄一点,望去好象一切的人物都在雾里梦里。

揭示处的黑漆板上标明西来的快车须迟到四点钟。这个报告在几点钟以前早就教人家看熟了,现在便同风化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一眼。象这种报告,在这一个礼拜里,几乎每天每趟的行车都有:大家也习以为当然了。

不知几多人心系着的来车居然到了,闷闷的一个车站就一变而为扰扰的境界。来客的安心,候客者的快意,以及脚夫的小小发财,我们且都不提。单讲一位从让里来的潘先生。他当火车没有驶进月台之先,早已安排得十分周妥: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哥哥(今年九岁),哥哥又牵着他母亲。潘先生说人多照顾不齐,这么牵着,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一般一站一站递过去。

首尾一气诚然不错,可是也不能全然没有弊病。火车将停时,所有的客人和东西都要涌向车门,潘先生一家的那条蛇就有点尾大不掉了。他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居然进展到距车门只两个窗洞的地位。但是他的七岁的孩子还在距车门四个窗洞的地方,被挤在好些客人和座椅之间,一动不能动;两臂一前一后,伸得很长,前后的牵引力都很大,似乎快要把胳臂拉了去的样子。他急得直喊,“啊! 我的胳臂! 我的胳臂!”

一些客人听见了带哭的喊声,方才知道腰下挤着个孩子;留心一看,见他们四个人一串,手联手牵着。一个客人呵斥道,“赶快放手;要不然,把孩子拉做两半了!”

“怎么弄的,孩子不抱在手里!”又一个客人用鄙夷的声气自语,一方面他仍注意在攫得向前行进的机会。

“不,”潘先生心想他们的话不对,牵着自有牵着的妙用;再转一念,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费唇舌,不如省些精神吧:就把以下的话咽了下去。而七岁的孩子还是“胳臂! 胳臂!”喊着。潘先生前进后退都没有希望,只得自己失约先放了手,随即惊惶地发命令道,“你们看着我! 你们看着我!”

车轮一顿,在轨道上站定了;车门里弹出去似地跳下了许多人。潘先生觉得前头松动了些;但是后面的力量突然增加,他的脚作不得一点主,只得向前推移;要回转头来招呼自己的队伍,也不得自由,于是对着前面的人的后脑叫喊,“你们跟着我! 你们跟着我!”

他居然从车门里被弹出来了。旋转身子一看,后面没有他的儿子同夫人。心知他们还挤在车中,守住车门老等总是稳当的办法。又下来了百多人,方才看见脚踏上人丛中现出七岁的孩子的上半身,承着电灯光,面目作哭泣的形相。他走前去,几次被跳下来的客人冲回,才用左臂把孩子抱了下来。再等了一会,潘师母同九岁的孩子也下来了;她吁吁地呼着气,连喊“哎唷,哎唷”,凄然的眼光相着潘先生的脸,似乎要求抚慰的孩子。

潘先生到底镇定,看见自己的队伍全下来了,重又发命令道,“我们仍旧象刚才一样联起来。你们看月台上的人这么多,收票处又挤得厉害,要不是联着,就走散了!”

七岁的孩子觉得害怕,拦住他的膝头说,“爸爸,抱。”

“没用的东西!”潘先生颇有点愤怒,但随即耐住,蹲下身子把孩子抱了起来。同时关照大的孩子拉着他的长衫的后幅,一手要紧紧牵着母亲,因为他自己两只手都不空了。

潘师母从来不曾受过这样的困累,好容易下了车,却还有可怕的拥挤在前头,不禁发怨道,“早知道这样子,宁可死在家里,再也不要逃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