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18516400000043

第43章 马克思之后社会合作的思想争论与时代发展(4)

全球化既是一个客观历史现象,也是一种观察问题、分析现象的理论范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认识社会合作受到的挑战与冲击,并在理论上给予实质性的建树,这是当代学者思考的焦点。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的、自由的流动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对未来充满担忧与质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均衡关系被打破,社会的活动领域在不断拓展,尤其是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对接,更加容易打破传统的国家与社会之间长期形成的平衡与和谐关系。”(程琥,2003:11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化越来越表现为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在经济上相互依存,而且一些全球性问题都需要联手合作,尤其是社会力量的壮大,人们开始对社会力量寄予厚望,看到“全球化使国家与社会合作和冲突的机会同样增加”(庞金友,2006 )的世界图式。

纵观当前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传统、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正经受着同质化的威胁,同时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不同和差异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当代社会发展带来交往范围的扩大,催生了多样差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了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丰富性,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展现出个体自我的本质力量。“一方面,它是主体持续的客观化过程。同时,它也是个人借此被持续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无穷无尽的客观化进程中,个人被塑造与对象化。”( A.赫勒,1993:52 )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通过对话、沟通与协商克服狭隘的文化偏见与地域观念,从而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和彼此认同。在当今多样性统一趋势中,“每个个体要承认‘自我’和‘他者’共在于一个‘生态圈’之中,其中每一个对另一个来说也许都是不可或缺的。物种的持续发展依靠‘共生’来维持,同样人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有不同取向、异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共生、共荣,才能创构新的文化、新的价值”(鲁洁,2005:178-179 )。

全球化强调的是全球各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依赖。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多样和差异的价值得到了突出的认可。从历史的理性视角看,全球化之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文化价值观念乃至人们的生存发展方式。全球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但并不必然排斥、否定差异和多样的存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整合,也包含着差异与尊重。事实上,它迫使我们更加认真地思考和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性的相互尊重与包容共处、对话沟通与和谐共生等问题,更加注重合作体系中个性的完善和个体的独立。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倾向于一种合作性的对话交往、一种文化多元和共同发展的沟通对话,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力图在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处于这个大环境之中的个人,也在这种世界发展体现出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中愈来愈体现出差异并存、交融发展的趋向。

二、景观现象与社会合作的新建设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工业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特别是当代大众传媒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社会。法国“情境论者”德波( Guy Debord )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的消费资本主义看作一种新的虚假影像强制,视为“景观社会”,凯尔纳( Dougoas Kellner)则称之为“媒介景观”,海德格尔用“世界图像”一词标画所处时代的生存境遇。随着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景观现象已经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一)景观现象的概念

德波( Guy Debord)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视觉是第一重要的传播工具。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 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representation)。”(德波,2005:43 )德波认为在这种社会里,真理是不存在的,永远存在的只有表象。他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将其应用在当代大众传媒身上。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已经演变成一种景观的分析,可以看作对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在景观社会的一种补充。马克思关注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景观社会论者重视社会再生产、新的消费形式以及媒体社会;马克思关注社会历史,景观社会论者强调社会构成和城市日常生活。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科尔纳( Douglas Kellner)将德波的“景观”发展为今天横行全球的“媒介景观”“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凯尔纳,2004:2 )。除了传统的视觉享受,以往感知世界的其他类别也越来越视觉化甚至完全被替代。斯蒂芬·贝斯特( Steven Best)和道格拉斯·科尔纳认为,景观社会“就是指商品已经占领了社会生活的全部。与商品的联系不单是显著的,且除了它再也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贝斯特,科尔纳,2002:102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21 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

马克思关于社会合作的思想是从生产的观点出发的,而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则质疑马克思的生产观点。他声称:“没有什么是被生产出来的。”(让·鲍德里亚,2006:11 )他认为生产作为一种传统价值创造的形式已经死亡,尤其在以消费为特征的景观社会中,生产活动已经不再存在或者是自我运行的独立于人类的系统,人已经与生产活动完全分离开来。从马克思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链条分析来看,生产与消费的观点永远是相互关联的“并行物”。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个人的偶然的规定性来中介。”(马克思,1995:30 )

(二)景观现象的社会控制

景观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景观展现的是某种完全肯定的、不容争辩性的事物,通过自己垄断性地炫示从而剥夺了应答的权利,让人被动接受。人们在商品的形象展示中丧失对本真生活的要求,认同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制。人们已不能再用直接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是通过特定的传媒来观看身处其中的时代环境。景观的出现强化了原来由商品、货币和资本构成的霸权逻辑,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方式。

现代传媒加速了话语文化向视觉媒介文化的现代转型,媒介视觉图像全面深入日常生活,一方面扩大信息和知识来源,丰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不同的观点交流、互动,促进选择多元化;另一方面又掌控着人们认知的过程、内容和深度,限定独立自主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越来越缺少主动性,没有人怀疑汹涌而来的影像传输给我们的生活价值和科学观念的真实性。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在驳斥“信息和娱乐媒介论”时也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表面上是一种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马尔库塞, 1993:9 )

景观现象依靠大众媒介主导公众的价值观。大众媒介一般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网络等,是景观控制社会的重要途径。布热津斯基( 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指出,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电视是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它正迅速地替代历来由家庭、教会和学校所起的作用”(布热津斯基,1994:21 )。大众媒介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它“表面上是一种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马尔库塞,1993:9 )。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时刻与大众媒介接触,极易受到大众媒介所表现的看法、观点、态度的影响,根据大众媒介的报道、评论来决定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这些运行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和运行状态。

景观现象展现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在景观社会中,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和时尚化的“形象”编码刺激休闲娱乐和消费的欲望,产生一种对虚假需要无休止的追逐,进一步控制人们的全部工作生活方式。对于这一社会现象,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明确的阐释:“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马克思,1995:33 )德波认为,“景观社会”是继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其实质就在于社会存在的表象化。在他看来,“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德波,2006:3 )。因此,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

(三)社会合作的视野转换

景观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现象随着全球化浪潮已经深入到世界各个地方,景观效应正在发挥作用。丰富而多样的内容、各种叙事方式的运用以及故事性、幽默感的增彩,使娱乐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应忽略其目标对象的“场域”———现实社会生活,应充分挖掘娱乐化环境的积极因素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合作。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曾说:“人的心灵生来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可以写上。”(夸美纽斯,1957:29 )娱乐化时代无限量的信息垂手可及,正涂写着人的心灵。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如果一味被动接受,思考空间就会被大幅挤占,思维就会变得扁平而浅层。

置身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构筑起的深入日常生活中的“伪世界”,信息接收者被景观制造出来的浩瀚的、无穷的光亮物品和伪效用迷惑,看待事物的方式逐渐以个人的感性和眼前满足为出发点和归属,拒绝接受经验知识、理论体系的正面教育,理想信念难以存留和积淀。随着娱乐化时代的信息传播,运用便捷的新媒体加强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已成为阅读习惯,但也容易由“系统化”向“碎片化”转变,易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电脑、手机、微博、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娱乐元素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信息量,但是无法替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经典。系统化的阅读不仅能够获得系统性、专门性、集中性的知识,而且还可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我们应合理借助新媒体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汲取大智慧与正能量,砥砺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百折不挠、胸怀社会的创新人格。通过系统化阅读,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不断为社会发展集聚正能量。

在信息网络催生的“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公共空间的言论表达拓展了自由抒发的边界。敢于怀疑的目光与批判的锐气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何理性地表达合理诉求,则是一种智慧和胸怀,更是一种公民素养。社会应合理培养个人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参与实践能力、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今天尤其应具备学会欣赏的能力。同样一种事物,会因人的心境、视角、喜恶的差异而带来不同的观点感受。因此,我们要善于用寻找美、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应有的视野广度和思考深度。

三、“当下即是”思维引导下的社会合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物质决定精神,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思想的形成和转变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当下即是”思维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属,以感性、眼前为满足,忽视全局与长远利益,陷于不确定性的思维。(胡艳玲,2009 )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出发点和归属,满足于眼前的、具体的、有形的可量化因素。文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催生了“当下即是”思维的蔓延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