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的2001 年,是世界的“世纪元年”,也是中国的“入世元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开始向信息社会迈进,一个孕育中的“微时代”终于初见端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7月,中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 650 万人;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也达到107万人。
可见,中国网民群体当时已初具规模,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已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但互联网行业却是“泡沫”四起,其发展仍步履维艰;而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更是亟待维护。
久盼逢甘霖。2001年5月25日,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由国内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科研、教育机构等70多家互联网从业者共同发起的“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成立。随后的8月2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重新组建,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任组长。
同年9月7日,作为国家确立信息化重大战略后的第一个行业规划,《信息产业“十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在“战略目标”中阐明:“到2010年,我国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将初步进入信息社会,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基本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技术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于是,在国家的倡导与扶持下,中国互联网行业日渐蓬勃。2001 年的中国手机用户已达8 600万人。新的短信收费规定在年初出台,又为互联网开拓了“新大陆”。搜狐、新浪等网站正式获得“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得以开展多种增值电信业务。搜狐、新浪分别于1月17日和5月22日正式推出手机短信服务。
也是在同年11月,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代理了韩国大型网络游戏《传奇》,一举扭转了盛大网络的命运,并成为中国网游业发展的转折点。
及至2012年,“太阳神鸟”已正式成为成都市的城市形象标识[11],而“微”则在《新周刊》主办的评选中当选为“2012 年度汉字”。一个孕育成型的“微时代”已经来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2 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民中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人群占比略有下降,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则提升至78.5%。
当然,网络之利弊,一言难尽。但毋庸置疑的是,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的网络精神正在加速培育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
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2]面对汹涌而来、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浪潮,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堵不如疏”,一直积极引导和推进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将互联网建设成为人民服务的信息传播平台、舆论宣传阵地和公共文化空间。
得益于此,一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网络世界为策源地的“微文化”得以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滋养整个“微家族”茁壮成长的精神血脉。故此,“微家族”的产物皆非“阳春白雪”,都始终具有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特征。
我们在本书的绪言中曾概述了这种“微文化”的特性,即“无微不至,由近及远”“体贴入微,小中见大”“积微成著、聚少成多”。而其血脉渊源则可以上溯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孔子曰“杀身成仁”[13],孟子曰“舍生取义”[14],老子倡导“少私寡欲”[15],墨子要求“自苦为极”[16]。而“民本思想”恰恰弥补了东方文化在关怀社会个体方面的不足。
古代的“民本思想”最初发端于商周兴替之际,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的发展历程,一直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演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尚书·五子之歌》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自我约束,修善德行,慎重处理民事、国事。
夏商两代,迷信盛行;事无巨细,每事必卜。人们祭祀天地、鬼神、日月、星辰,崇拜“太阳神”。统治者往往漠视人民群众的诉求。暴虐的夏桀就以太阳自比,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乃亡矣。”[17]无道的商纣则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18]正因商纣无道,方有周文王“凤鸣岐山”,才得周武王“吊民伐罪”[19]。
“凤鸣岐山”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王朝昌盛、家族兴旺之兆。《国语·周语上》记载,周朝兴起之时,有吉祥的凤凰来到周王室的发源地———岐山之上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周文王体恤百姓、广施德政,因而“有凤来仪”,乃是预示周室兴盛的吉兆。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由此可见,当时“凤鸣岐山”的吉兆,昭示的其实是怀有“民本思想”的周文王、周武王等周朝统治者深得民心的情势。人们希望自己心目中瑞鸟———凤凰,能为众望所归的政治力量带去祥瑞之兆,传递出人们对太平昌盛、安居乐业的期盼。所谓“有凤来仪”,显现的其实是民心的归附。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商王成汤和周武王姬发因为得到民心的支持,才得以推翻暴君、位列“三王”。《孟子·滕文公下》曰:“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时至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自此开启了“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君主和大臣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20]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仁爱思想;孟子则将其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正式形成。
西汉时期,贾谊根据“黄老思想”的指导,结合儒家思想,提出了“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自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矣”;[21]进一步阐述了“民本”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则将“重民”视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告诫后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此,方有汉唐之盛。
宋元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社会矛盾,社会环境内忧外患。程朱理学大力提倡“明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将人民的正常需求压迫到了最低限度,以适应动荡不安的社会统治。因此,程朱理学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颂扬。
明末清初,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新的生产关系因素也随之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又得到极大发展。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些社会政治思想可以视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而“民本思想”传承至现当代的革命建设时期,则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为“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之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近代的“群众路线”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群众路线”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
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还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还从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提出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就使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时至今日,“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已被积极运用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党的群众路线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更需发扬光大。中国政府积极引导和推进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正是为了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中开辟一条“网络群众路线”。
进入信息社会后,网络日益成为传递各种社情民意的新平台、表达多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逐渐发挥出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党的群众工作,要正视网民诉求,通过网络渠道来倾听民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
如今,网络已成为施政、问政的新渠道。中央领导人多次与网民们在线交流,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微博征集民意,一些公务人员的微博已有百万粉丝。各级政府部门也纷纷加强网络政务工作,将开通政务微博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
如今,政务类微博已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能够及时传递官方信息,回应民众关切,成为信息发布、解疑释惑的便捷渠道。诸如“平安北京”“广州公安”“深圳公安”“南京发布”等,都已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
2013年6月18日,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官方网站———“群众路线网”开通,成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群众参与的重要载体。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微博的普及满足了现代民众所看重的表达权和知情权;政府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网络值得肯定,但官员如何在网络世界里学会对民众说话,而不是迫切地想引导、规范网民的言行,势必是个漫长的过程。[22]
如果说,传统的“民本思想”为“微文化”的形成灌注了精神血脉;那么,党的群众路线则为“微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丹山路上,桐花万里;众望所归,有凤来仪。得此庇佑,“微时代”之路必将更加宽阔广远,在吉祥之鸟的引领下,最终步入一个“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雏凤清于老凤声——“微家族”之声望
2012年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央视记者们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进行采访,所提问题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形形色色的有趣回答蹿红网络,使“幸福”一词成为年度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于“幸福感”的思考。
那么,何为“幸福”呢?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