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18515900000036

第36章 逆向思维(3)

如果我感激高考,那么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坚强的意志。

捧着很低的分数,从掉泪到坦然地分析过失,高考无数次的模拟考试打磨着我意志的剑。从因为照顾年迈的外婆而完不成作业,到挑灯夜读伴着星光写完作业,高考前的无数次习题练习照亮了我的意志之路。

这是高考能给我的——知识、思维方式和意志。它们使我厚重,使我充实,使我坚强,亦使我相信高考不只是学习,更是历练与成长。

然而高考不能给我悠闲的诗意。

因为高考,我匆匆走过墙壁上充满昂然生机的青藤,为的是赶到教室上课;因为高考,我不曾静听草地上蝴蝶的私语,为的是写完作业;因为高考,我不能驻足在巴山的夜雨,听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叹息,为的是听讲台上老师的“重点难点解说”。

高考使我错过了这些诗意和美好。在匆忙地赶时间的每一个清晨,在忘我地写作业的每一个深夜,我一边紧抓着高考给我的知识、思维方式和意志,却又一面失去了高考所不能给我的悠闲的诗意。

我理性地思考着高考给我的与不能给我的,我将用它给我的知识、思维和意志去行走于我的人生,而那失去了的悠闲的诗意,我想,我失去的只是时间,而不是敏感而诗意的心灵。当我匆匆走过校园时,我心中为美好的青藤和蝴蝶、为滴滴的雨声而涌起的那份爱恋之情在证明着,我没有因为高考而失去敏感而诗意的心灵。

所以,高考给我知识、思维方式和意志,没有给我悠闲的诗意。而我坚信以一颗敏感赤诚的心,我将走进生命中的诗意与美好,然后再用我的思维和意志丰满充实地活着。

高考与我们考生的邂逅或许亦如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相遇。现代人不是也因为时代的高速度、超发展获得了各种快乐的享受和丰富的生活吗?然而,这种“丰富”无疑是缺乏宁静和诗意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现代人能不丢失那宁静的情怀,在高速度的时代,亦能品茶论道,煮酒赏花啊!像《幽梦三影》中的月下高士,为花忧风雨,在知识、思维、意志面前亦拥有从容的诗意。

如是思索高考。

第三节 唯权威逆向思维

——韩军:由“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

唯权威逆向思维,就是不能认为凡是权威说的都是对的,不能凡是权威指示的都始终不渝地照办。谈到唯权威逆向思维,我们不能不提起马寅初先生。20世纪50年代,当提倡多生多育,争当英雄妈妈时,马老不畏权威,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节制生育。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教会地位至高无上,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传播开来时,英国教会曾召开过一次辩论演讲会。会上,一位大主教突然对赫胥黎教授进行人身攻击,他说:“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他本来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还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呢?”赫胥黎针锋相对地回答:“我断言——我重复断言:要说我是起源于弯着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可怜的动物,我并不觉得羞耻;相反,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称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事物,任意抹杀真理的人,那才是真正可耻!”雄辩的哲理使大主教瞪着大眼,无言以对。

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喝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屈从于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面对权威,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要相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尊重他人的意见,但也要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比两位竞争者,小泽征尔有勇有谋,不畏权威,最终摘取桂冠,当属实至名归。

中小学生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敢于挑战权威。

2009年1月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在重庆八中演讲。一位学生提问:杨爷爷,你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评价很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在当今中国,学生最苦。小学生苦,初中生更苦,高中生苦上加苦,高三学生更是苦不堪言。这样的苦读,对于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

礼貌而又挑战性的提问,获得了在场学生和记者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逆向思维,表达了与杨振宁院士不同的观点。在这次提问中,用了递进关系的排比句,一连六个“苦”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学生读书之“苦”。

对于学生,教师可以说是权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陶行知先生受业于杜威。杜威说:“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却说:“社会即学校。”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却说:“生活即教育。”逆向思维,立刻使人耳目一新,顿觉含义扩展,意境高远。因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见解却比我高过千倍。

某著名经济学家曾在央视演讲,驾驭经济好比骑自行车。骑得越快,自行车越稳;骑得慢,左右摇摆;一旦停下来,则非倒不可。教师以骑自行车为例,要求写一比喻论证的作文。一位学生不赞同此观点,他以“骑自行车越快越平稳吗?”为题目,写道:骑自行车欲平稳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路况,二是车况,三是骑自行车的人的车技。如果公路坑洼不平,且有急弯,你敢骑快吗?如果自行车是“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的破车,你能骑快吗?如果骑车人的车技不敢恭维,在这样的车况和路况下,你会骑快吗?骑快车的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作文获得了教师的好评。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运用三个反问句,有力地驳斥了权威经济学家的论断。

对于学生,书本,尤其是教科书,也可以说是权威,但教材的某些观点还是可以探讨的。

比如,在赏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文说明了人处逆境利于成长,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这在一定的条件下固然有它的道理,然而它绝非是一条普遍真理。我们若从它的反面作一番逆向思维,可以想到些什么呢?”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便有学生争着发言了。有的说:“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能使人有所作为,但顺境更有利于成才,成才的机遇更多。如同行船,逆水行船只要努力撑当然可以到达目的地,然而如果是顺水行船再加上自己努力,前进的速度则更快。”有的说:“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不合乎现实,我国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其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其二正是因为没有外患。如果天天打仗,就不可能有发展。”显然,通过这样的一番思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认识,何乐而不为?

再如,小学语文课文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不耐烦”了,她看到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地爱着自己孵出的这个“异类”的伟大母亲。而我们的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一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或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地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训练学生的唯权威逆向思维。如下列作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