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18515900000020

第20章 思维定势及分类(1)

先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 000元钱,你打算怎么用它?”乞丐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往哪里乞讨。”乞丐回答说。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 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再出来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迅速赶到。”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了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 亿元钱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亮光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上帝挺高兴。可是这时乞丐突然补充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都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上帝与乞丐的对话,可谓传神之笔:上帝给乞丐的资助一次比一次优厚,可是冥顽不灵的乞丐只是想到优化乞讨的条件,只是追求乞讨的饭碗最大化。对话的结尾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人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往往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模式化思维模型。当面临某个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便会不假思索地把他们纳入已经习惯的思维框架,并沿着已经习惯的思维轨迹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定势。简单地说,思维定势就是每个人所习惯的思维倾向、轨迹和方法。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现实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具有惯性,一旦定型之后就极难改变。

思维定势,有益于日常对普通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但不利于思维的创新。要有所创新,就要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

人们头脑中思维定势有多种,其中对思维影响较大的有: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等。

第一节 权威定势

——沈善增的《论语》新解

讲一个“领头羊”的故事。

牧羊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赶一群羊到城里屠宰场。进城必经一条河,而过河只能乘船。不知是不是膘肥的羊儿有了不祥的预感,无论牧羊人用力拉还用鞭抽,灵性的羊就是死活不肯上船。这时,牧羊人牵来了一只硕壮威猛的领头羊。只见牧羊人用鞭轻轻一指,领头羊就会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轻盈地跳进船舱中。立即,奇迹出现了:羊儿随着领头羊争先恐后地跳进船舱里。待所有的等着屠宰的羊儿上船后,牧羊人却把领头羊牵下船,优待有加,以备下次再作示范。

可以说,凡是有羊群的地方就会有领头羊,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对于权威,人们通常都是崇敬的,这不难理解,可是,如果演变为神化迷信,那就可悲了。

当人们对权威产生迷信时,就会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假思索地以权威的是非标准为标准来考察问题。这种思维定势,就是权威定势。

再讲一个猴子的故事。

大猴、二猴与小猴一起出去游玩,看见路边有一个被游人丢弃的眼镜框。

大猴:“那是什么?”

二猴:“好像是副眼镜,我经常看见人类戴着它。”

小猴忙跑过去将眼镜框捡了起来,戴在脸上:“真的是眼镜,太棒了,不愧是人类做的东西,我一戴上近视眼就好了,人类真了不起!”

大猴接过眼镜框:“真的耶,呵呵!我的老花眼也好了,了不起的人类呀!”

二猴也顺手戴上:“嗯,不错,我就怕强光,这玩意儿戴上去光线弱多了,我想这就是墨镜了,不是我盲目崇拜人类,瞧瞧人家做的东西。”

说着二猴顺手将眼镜摘下,手指竟然穿过了空空的镜框:“这是怎么回事,没有镜片?”二猴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

小猴得意地笑笑,胸有成竹的样子:“呵呵!你们就是笨,这叫隐形眼镜,懂吗?”

三只猴子上演了一出戴眼镜框的猴戏,猴的无知可爱、愚蠢可爱演绎得淋漓尽致。看过演出,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身上是否有类似的猴性?

在这则寓言里,一个被人丢弃的眼镜框被认为既是近视眼镜又是老花眼镜,既是墨镜又是隐形眼镜,迷信权威(人类)的思维定势就是如此荒唐可笑。

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现象。

权威定势往往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培植而强化。在西方中世纪,《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是法律与日常行为的准则。教会动用各种手段维护《圣经》的权威,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有一次,一个教士借助望远镜看到了太阳上的“黑子”。而按照《圣经》上的说法,太阳是圣洁无瑕的,绝不会产生“黑子”。最后,那位教士自言自语地说:“幸好《圣经》上早有说法,不然的话,我几乎要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东西了。”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不得违逆。在童话《皇帝的新衣》里,除了那个说了真话的孩子,世故的成年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异口同声地说,一丝不挂的皇帝一定是穿了华美的新衣。

权威定势不是人天生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人思维的一种制约。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人是教育的产物”。学校、社会和家庭向他们灌输着种种权威的定论,而且这种教育的方法与马戏团训练动物别无二致。如果稍有抗拒,就会招来讥讽责骂,或罚做清洁,罚加倍的作业。如果无条件地服从,就会得到糖果、玩具,当三好学生,当学生干部。这样培出来的“好学生”,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长大了听单位领导的……对于权威,只能无条件地遵从。

其二,精专知识形成权威。“术业有专攻”,由于阅历、学业的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的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人们不得不求教于有关专家。在通常情况下,照专家指导办事,可以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专家就成了权威。

2007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酸甜苦辣话高考”。就在高考前,一位语文教学专家在一本发行量大,影响广泛的高考作文资料里教导学生,在写“中学生活”之类的题目时,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各冠以“酸”“甜”“苦”“辣”的小标题,这样显得内容全面而且文章的思路一目了然。在如此权威的指导下,考生不约而同地构思作文,造成了大量的雷同卷。结果可想而知,造成了阅卷老师视觉疲劳,自然不可能获得高分。

综上可知,权威定势根源在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个人力量上的局限,就使人崇拜强权者为权威;个人知识上的局限,就使人崇奉“学者”为权威。

附文1:

孔子原是这么说

沈善增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旧注:孔子说:“女子和小人可算是难以养护的,亲近了就放肆,疏远了就抱怨。”(《论语译注》)

沈善增新注:孔子说:“只有妻妾、儿子、只求功利的侍臣,这些君主周围关系亲密的人,是最难教养的。用接近然后规范他们的办法去教养,他们会不听话;用保持距离然后规范他们的办法去教养,他们会怨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旧注: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就陋略,文采胜于质朴就雕琢。文采、质朴兼备,才是君子。”(《论语译注》)

沈善增新注:孔子说:“要使有价值的内容具有优美的形式,就要效法民间的礼乐;要使优美的形式能表达有价值的内容,就要效法史书记载的礼乐。优美的形式和有价值的内容相得益彰,然后成为君子的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旧注: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注释可能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他说:“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沈善增新注:孔子说:“如果民众的力量可以使用,就随顺他们;如果民众的力量不能够使用,就要去了解他们。”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旧注:有个居住在达巷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却不成为著名的专家。”孔子听到后,对门徒们说:“我掌握了什么呢?掌握了驾车吗?掌握了射箭吗?我掌握了驾车啊!”(《论语译注》)

沈善增新注:居住在达巷党的人说:“包容大气啊,孔子!广泛地教化而又不强制推行什么定式、教条。”孔子听到这话,对门人弟子说:“我是干什么的?我是驾车的还是射箭的?我是驾车的。(只管给射手创造射箭的良好条件,怎么能管射手怎么射箭呢?)”

附文2:

巴斯提的经济预言

林行止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提写过不少极富启发性的寓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艘法国商船运载价值5万法郎的法国货物赴新奥尔良,货主所得利润为1.7万法郎,他将本利6.7万法郎购买土产,运回法国销售。这种操作记载在法国海关的账簿上,就是出口5万法郎,进口6.7万法郎,等于法国外贸出现赤字1.7万法郎。过了一段时间,货主想再赚一笔,又办了一船5万法郎的法国货物去新奥尔良,谁知一出公海,就遇上飓风,货轮沉没,货主当然损失严重。在海关的账簿上,却出现了5万法郎的盈余。不仅如此,法国船厂还多一单生意,就业人数就此提高。

巴斯提还根据《鲁宾孙漂流记》加工了一个故事:

鲁宾孙要刨木造船,必须先锯树取木。荒岛上没有锯,只好用斧头代替,砍下大树之后,再慢慢削成他所需厚度的木板。能做此木板,需要15个工作日,同时他的斧头也钝了。因此,即使不计利润和机会成本,这块木板的生产成本也不菲,因为要把15天的粮食消耗计算在内。巴斯提接着写道:当鲁宾孙举斧欲砍之际,突然看到海浪将一块他心目中的木板送到海滩,他的即时反应是冲下沙滩拾取木板,但转念一想:“拾取此木板,只需消耗一点点气力;但我若以斧砍木削木,将可工作15天,此外尚可花数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去磨刀,同时又得花上数天工夫去补充食物。众所周知,劳力就是财富,不劳而获(指拾取木板)在财富创造上是消极的。”为了创造就业,达到形式的繁荣景象,鲁宾孙走下沙滩,将木板掷回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