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18515900000011

第11章 创新思维总说(6)

又如,央视播发的立邦漆的广告:一排婴孩胖嘟嘟的小屁股刷上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块,当可爱的小屁股扭动时,播出广告词:“立邦处处放光彩。”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再如,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设计的宣传画超凡脱俗:用太极拳的优美动作勾画了线条流畅的“五环”,既具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色彩,为创造想象力淋漓尽致发挥的典范。

提出新概念、新观念、新意象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直觉、灵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不过,上述方法所产生的仅仅是基本思想,要使它成为新理论、新的艺术作品,还必须进行充实、加工。如达尔文在进化论的思想产生后,经过20年的工作,才写出了《物种的起源》;路遥在构思了《平凡的世界》的艺术形象之后,又花了6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巨著。

四、检验阶段

在准备阶段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的艺术作品,只有经过检验、鉴定、评价,才能确定它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

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检验的主要手段是实践。科学上的新理论,主要通过设计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由新理论推导出来的新结论。工程技术上的创新成果,检验的基本手段是实践。新技术、新产品,主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艺术方面的新作品的检验,靠的是读者或观众以及专家们的鉴定与评价,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经得住历史检验,才称得上是优秀的艺术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思维的“创新”是相对的,绝不是完全客观的、绝对全面的,绝不是传统的本质和主流的显现。

1.不是完全客观

对于创新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希望它们尽量少一些主观偏见,最好是完全客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办到。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同学们听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讲座。他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当然,他们不可能把林清玄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讲座后,请他们复述一下林清玄所讲的内容。

复述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大吃一惊,你发现同学们的复述差异很大。有的注意到林清玄秃顶的“酷”,有的欣赏林清玄的幽默,有的崇拜林清玄的睿智,有的特别感兴趣的是林清玄谈到的埃及艳后……这种差别,来自于同学们在观念和兴趣上的差异,很难说谁做到了完全客观。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只有摆脱“完全客观”对思维主体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才能冲破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获得独特的见解。

2.不是绝对全面

创新思维得到的结果,应该尽可能全面一些。但是,“绝对的全面”也是不可能办到的。

对于一个甜甜圈,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却是甜甜圈中间那个小小空洞。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通常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看法迥异。

在思维实践中,全面要服从于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在实践目的下,能够达到相对的全面我们就应当满足;而在这个目的之外的事物属性的变化只能舍弃。

庄子笔下的“庖丁”,把一只活生生的牛只看作一堆骨头和筋肉的组合体,只想着其中骨头缝的宽窄,这显然是片面的。庖丁不像农夫那样,了解牛能拉多重的车,一天吃多少料;庖丁也不像画家那样,了解牛在奔跑时的英姿,知道牛打架时尾巴是夹着还是翘着。庖丁就是庖丁,他不想跟农夫和画家学习,以便对牛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庖丁的实践目的来说,“目无全牛”就足够了。鲁迅也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对人体颈骨的结构研究最透彻的,不是医生(中医不重解剖),而是刽子手。

随着实践目的的改变,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重点就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我们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今天,我们则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一定要求人们开口就得“绝对全面”,那么大家只有缄口不言了。

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追求相对的全面性。而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

3.本质与主流是变换的

对于创新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指望它是公认的本质和主流的显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本质和主流也是变换的。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一些字、词是有连缀的,这里举“子”字的连缀变化为例。

在古汉语中,“子”主要作敬辞,如孔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先生。依此类推,还有孟子、庄子、荀子。

到了现代,“子”常连缀为敬称、爱称,如老爷子、妻子、妹子、胖小子、乖孩子。

但与此同时,“子”有时候又是蔑称,如傻子、跛子、麻子、瞎子。更有甚者,还变为骂人语,如“兔崽子”“王八羔子”等。

由此可见,一些汉字的意义不断变化,变化莫测,谈不上什么本质和主流。

又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那么,阿Q形象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

一说,阿Q表现了沉默的国民灵魂,阿Q精神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

一说,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革命的自发要求。

一说,阿Q身上表现了“国民性的弱点”,阿Q革命的目的是发财、当官、占有美女。

还有一说,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精神胜利”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

以上对阿Q的种种评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的。

可以这样说,我们思维对象的种种属性,其本身是纷然杂陈的,只有当它们进入头脑之后,在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观念等思维手段的操作下,思维对象不同属性才排列出主次轻重的顺序,它们的“本质和主流”才显现出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事物现有“本质和主流”的认识,而应该挖掘出同一事物的新本质和新主流。

附文1: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布竟能在沙漠中设计出一条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附文2:

一鸣惊人

窦桂梅

1967年4月,我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一个山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里。

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我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这个朴素的理想一直占据着我小小的充满幻想的心。1982年7月,15岁的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我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着,我以为,离理想已越来越近了。四年后,我被分配到吉林省第一实验小学。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我报到太晚了,于是被分配在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将近4年啊!我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对这一次次争取来的机会,我都分外珍爱。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我自我感觉却良好,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学校让我教语文,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中;让我教四、五年级的音乐,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之中;让我教一年级的数学,我就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研中;让我教思想品德课,我就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可以说,我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地提高。

1991年,我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的担子交给了我。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我一步步地走向教学前沿;凭着一股勤劲儿,我向书本学习,几年来我的阅读量达3 000 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凭着一股恒劲儿,我向实践学习,几年来我写下了10多万字的教后记;凭着一股韧劲儿,我向名师学习,几年来我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 000多节课。

1992年,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课,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我看到自己期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便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 700秒来准备。听课那天,领导却没有走进我的教室,他们听完别班的课,就从我的教室门前走过了。难道不听了?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课的,怎么会不听呢?我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午休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我要向校长质问!不到半个小时,我写满了13页稿纸。泪水流在脸上、稿纸上,我顾不上擦。激动的甚至是过火的言辞,力透纸背,我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下午,校长看完了我的信,没有生气,他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我说,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我补上。机会真的来了——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6节观摩课。校长没有食言,“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做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那次公开课,我选的是《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在家里试讲,我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我说上句,不到4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我对着空桌椅练,我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我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我几乎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远的幼儿园接孩子。幼儿园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我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几百人,我的投入及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我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情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当然我自己也哭了,《王二小》一炮打响,这就是我的“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