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换生成
如果说学院文化的规划设计是独立学院整个文化策略中高屋建瓴的一步,那么学院文化的转化生成则是独立学院在文化构建策略中由外向内蜕变的过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植入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培育过程,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转化、生成的过程,最终通过师生主体吸收、消化,不断形成并延续学校文化中富有个性的、先进内容的一个过程。转化生成是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最根本途径并始终贯穿于学院的发展、成长过程。总的来说,转换生成方式是一种扬弃的选择过程。按时间和空间可分为两种:从时间的角度上说,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对优秀传统的借鉴,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广义上也包括对当下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的迎合与接纳。比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在建校之初就特别强调要借鉴浙商自有的勤奋务实、敢为人先、团结合作、恪守诚信、不断创新精神,结合地区特色创办了法学专业复合班、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班、英语专业复合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复合班、旅游管理专业复合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并大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等,历练了一大批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学子,也形成了优良的校园文化。从空间的角度上说,这种借鉴包括对国内优秀高校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借鉴,也包括对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引入和内化,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之一。
(三)引导内化
假如学院文化的规划设计重点解决的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蓝图问题,转化生成环节则阐述了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的问题。那么,只有学习内化才是文化建设的本体性方式。学院文化的建设是师生参与学习并形成习惯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没有“化”的过程,就形不成真正的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对文化建设结果的实质性考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和借鉴的文化蓝图再好,也要通过文化建设中最为积极、能动的主体———人参与其中并且践行和传承,而内化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对于目前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现状来说,这一要求有点高,更重要的还是从最基本的开始着手,可以把这种方式作为图景加以引导,作为基本理念在其发展之初就加以贯彻,这样有利于建立更加坚实、稳固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利。
第三节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独立学院是在顺应社会和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的基础上创办的,有着颇多的始发机遇,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发展起来。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资源丰富的高校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表现,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过多地关注规模和效益,忽视内涵建设的做法,造成了其文化建设的薄弱与缺失。与此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对母体的依赖以及创立时间短的因素,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又有其自有的优势,如对母校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顺应时代发展开拓新的文化建设领域。这些不可不说是为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困境
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在新环境下设置的制度和机构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外,同类学校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也督促独立学院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但是,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面临着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困境,如理论研究的滞后、文化积淀的薄弱、建设资金的匮乏、文化体系的残缺等,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既面临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性问题,也有着作为独立学院本身特有的困境和挑战,使得其文化建设的任务格外艰巨。这就要求作为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要合理规划和定位,既要努力确保其文化建设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又要合理避开目前高校文化建设的普遍性问题,确保肌体健康成长。
(一)对物质性显性文化的过度重视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对大学的经典之谈:“大学之大,非大楼所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一种速成的不良态势正在蔓延发展,很多高校都在不惜血本地建设恢弘气派的建筑、花园式的校园。良好的校园环境固然很重要,但是大学文化的建设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校园设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能完全表达的。而现如今很多大学文化建设都摆脱不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表现在对于见效快的东西,对于上级有要求、师生员工又比较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得比较快,而对见效比较慢但对学生影响也比较大的师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人文建设等,仅仅局限于口头或是书面,真正能够落实并踏踏实实去做的并不多见。这种对显性文化的追求是不能深入的,浮于其表的,因为文化真正能够发挥其功效是在于它渗透入人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然后在通过行为等显性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过度追求物质性显性的大学文化是舍本逐末的。
(二)追求同质缺乏个性
大学文化的个性决定了大学的个性和独特性,大学的个性与独特性造就了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勇于开拓进取、富有批判精神的品质。每一所大学都是特定的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创建方式、不同的专业优势,因而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组织科研、如何服务社会等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路。然而,如同不少大学办学目标出现了诸如强求学科专业的大齐全、学位层次的大完整、招收数量的大规模,科学研究的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等趋同化的倾向一样,大学文化趋同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大学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如出一辙,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都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严肃校规校纪,新校区的扩建等方面,可是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能够仅仅局限于此,集中了人类智慧的高等学府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统统塞进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框框中?大学发展的生机活力就在于其多样化,如果抹去它的棱角,那么大学也只不过是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工厂。
(三)庸俗化与简单化
正如前面所说的,追求真理不仅仅是哈佛精神的所在,也应该是所有大学文化精神的所在,大学是传承与创造科学知识的场所,大学是培育社会新人的世界。如今,这个以庄重、尊严、神圣、自律为特征的大学文化形象正在慢慢偏向庸俗化,眭依凡将这种不良的文化倾向概括为四个方面:官本位倾向、市侩作风、学术行为不良、犬儒现象。[9]高校管理行政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学术造假、教师行为不端等字眼越来越多地围绕着大学出现。不可否认,这座曾经的象牙塔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等外界因素的渗透,失去了其本真。同样以哈佛为例,当社会的发展对哈佛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系列要求的时候,哈佛选择了与社会需求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哈佛始终坚定探求人类最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与学理,始终让这座“象牙塔”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10]这正是大学文化的可贵之所在。
所谓的简单化就是将大学文化简单地归结于校园文化,又由校园文化简单化为学生活动。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但不是全部。如果将大学文化简单化为学生活动,诸如开展文化艺术节之类,只能达到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忽视了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与重任。
(四)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的个性
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呈现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一是表现在与母体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趋同,另一个是与同类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趋同。趋同的文化建设使得独立学院的文化缺乏自己的独特性,难以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脱颖而出。
独立学院是一种灵活而特殊的办学形式,具有其独立性。但是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就与其母体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之初,母体高校良好的声誉使独立学院赢得了更多的信赖和支持,独立学院也唯母校马首是瞻,在师资、教材、理念等方面模仿和学习母体高校,以与母体高校同质性为号召,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如此。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往往只是对母体高校的简单传承甚至是照搬,这使得独立学院无法在母体高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失去了其在文化建设上的主体地位。
在拷贝与移植母体高校的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因而在继承上会出现断层,那么在相似背景和发展前景的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学习则成为高效的方案。因为独立学院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常常在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取经,对于比较成功的文化建设实行“拿来主义”,最终使得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放眼望去,各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大同小异,出现了清一色和统一化的格局。
(五)文化建设缺乏严密的理论和组织体系
虽然现在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为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具体针对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成熟的理论研究仍然有所欠缺,理论不完善就不能为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方向、质量向广度和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