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106] 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素质教育还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作了阐述,其整个思路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把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内的适应公民素质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把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评价制度确立起来;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
一个美好的理想,一幅迷人的图画!
素质教育就是这样带着它的宗旨、要义和预期目标等一揽子方案,满怀着荡涤教育领域里一切污泥浊水的气概来到了现实中间。
二
素质教育,作为试图否定“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教育思潮,它所声明和包含的优越性是否足够将“应试教育”淘汰出局呢?这些我们没有必要匆忙地下结论,最好是先将其对手———应试教育进行细致的考察之后,才能作出最后的取舍。
其实,所谓的应试教育,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教育理论或思潮,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目的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它来源于“试”,服务于“试”,其自身也随之在不断地“试”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一幅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画卷。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其副作用在某个既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程难度过大、强调共性、忽视个性、考试的次数过多、考题古怪等。总之,与素质教育的理想相差太远,甚至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表现得有些残酷。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所面临的就是激烈的竞争;远不如素质教育所标榜的那样,在一派轻松愉快、温情脉脉、莺歌燕舞的氛围中就能达到每一个人都“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它是严峻的,无法容纳任何的虚幻与想象。学校既不是“桃花源”,也不是“象牙塔”,它不在“天国”而在人间,它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实实在在、鲜活生动的组成部分。社会实存的一切都会程度不同地辐射和影响到教育领域,社会运行的所有规律也都会在学校这个社会的“微缩景观”里得到实在的体现。
可以这样说,人类生存的空间、生活的资源只要不是无限地宽广和富足,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只要不是完全没有优劣和差别,那么,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竞争就不会停止。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一定的群体势必会在各个方面充实、壮大和完善自己,在人员方面也会按某种特定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组成部分”。在选择的过程中,考试可以说是一种简便易行、清晰明了的选择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考试指的是广义的考试,不仅包括书面的、口头的,而且还包括使用其他方式实施的各种选择)。既然考试已被公认为是人才选择的方式中最简单、明了、公正、准确的模式,那么,考试的盛行和被人推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检验,作为衡量某种“成品”的客观标尺,作为攀上人生某个高度并能得到公认的有效证明,容不得人们对它不予以高度重视。正是由于有了这般的重视,才决定了它得以赢得“指挥棒”和“调节器”的桂冠。现实中,人们主观上重视往往具体地物化并落实为客观上的目的性、针对性十分明确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中。而这种为应付特定考试所作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当前在理论上大加鞭笞、指责,然而在实践中又理直气壮、我行我素的应试教育。
要考试就希望顺利过关;要顺利过关就需用考什么学什么;要学好考试的内容就须得排除任何干扰;要排除干扰就得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放在一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傻瓜才会去下大力气钻研和捣鼓那些与自身的需要不相吻合的玩意儿。“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收益”———这是人类社会自觉遵循的最经济的生存和处世的原则。时下,尽管大家讨论的“应试教育”这个概念的涵义所涉及的还远没有如此普遍的层次,它不过仅仅是与素质教育相对应、与基础教育相对应,说白了甚至只是以通过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为标志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的存在是一定社会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但是,从一般和普遍的意义上理解客观存在着的那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对于实事求是地抑制和调适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习惯于蜂拥而上、不顾后果的做法,总算是树起了一道理论的栅栏和思考的规范。
三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07] 这句揭示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至理名言,为我们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指明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在人类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教育适应着不同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教育及其发展的阶段与模式并非是人类选择上的任意,它是社会及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反映。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思潮还是应试教育的做法的出现与存在,都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和存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特定本质的外化和体现,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抑或向其他什么教育模式的转化,本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应试教育在一定历史阶段,即理想社会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被取代的道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类在某个具体领域里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存在和涵盖于更大范围的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中,不存在脱离整个大环境而单独实现其自身的可能性。小理想要服从大理想,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一位经典作家必须首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自己的教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存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毛病,我们完全可以顺应客观的社会规律去修补和匡正,而不应该试图消灭和取缔。应试教育的弊端,当年“废科举”时人们已经认识得非常充分;应试教育的不足,在声讨“十七年”时,亦可谓“前人之述备矣”;没想到,对应试教育的否定,过些年真的又来了这么一次。科举废了,西方却把它拿去发展成了保障社会政治稳定的“文官制度”的基础;“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被否定了,考试被取消了,别人却在这难得的时光里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取消考试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仅用空洞和想当然的所谓“德才标准”选拔人才的做法,其弊端、其流毒更甚于应试教育不足的千倍、万倍而不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我们极力反对、否定和取消考试以及围绕着考试而展开的一系列训练、培训等应试教育活动,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就会落后,就会倒退!这一点已经成了我们全民族交过巨额学费后的体验与共识,以至于谁也不敢公开反对考试,反对的只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但是,因为这种教育活动是符合规律的、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所以尽管反对的声势似乎浩浩荡荡,可实际上则无异于隔靴搔痒。
至此,读者如果认为笔者是素质教育的反对者,那就错了。
从上述素质教育所展示的宗旨、要义和思路看,我们不但没有理由去反对它,而且还要根据教育事业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去补充它、完善它、发展它。目前,素质教育虽然还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方向、一次探索,尽管它叙述和展示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去实现,但是这个“乌托邦”[108] 毕竟为人类教育的理想目标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的镜子来参照、弥补和纠正其漏洞和不足。从长远和抽象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理想永远是一种昭示和引导,能够使现实的教育活动不至于失去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从具体和现实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内涵起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又一种新的说法,有利于我们通过新的角度来理解、把握法定教育方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09] 的表述中,素质的含义、全面的思想、实现的途径以及最终目标等,都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强化。从法律权威性的角度理解,完全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部思想就是《教育法》精神在社会现实中的自然生发和理论延伸。比较《教育法》的规定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难看出两者是一个简练、一个细致,一个经典、一个生动,相互之间可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有趣的是,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思路继续探索,我们还可以惊奇地发现:曾几何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被炒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所谓“论争”,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的喜剧而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说明了它的存在是以思想性、观念性的形式来把握世界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是关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道”的思考。所谓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核心总是表现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如为什么培养人,即培养人的方向、性质和出发点;培养什么人,即培养人的目标、规格和标准;如何培养人,即培养人要实行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内容、原则、途径、形式和方法等。素质教育不但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而且还是层次较高的带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颇具高屋建瓴的哲学味道。而应试教育恰恰相反,它不仅没有系统的理论,甚至就连公开打得出来的旗号都没有。虽不排除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同志在日常应试教育的实践中不乏闪光思想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它拔高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本来就不是与素质教育旗鼓相当的理念,它只是一种具体、实在、能够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与教育思想务虚的能力相对比,它务实的性质则属于形而下“器”的范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运用这个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把国家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在课堂的每一节45分钟之中的。所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它们的本质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外化为关于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虚实结合的共存为我们的时代在教育领域里构筑了一道现实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教育界热点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论争,经过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事业的理想设计,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它的存在能够对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昭示作用。作为教育的目标、规范和准则,它必须实事求是地明确自身的定位,避免那种摆出一副救世主无所不能的样子,这也想管,那也想干,但事实上什么也管不好,什么也干不了,甚至还将自身陷入什么都不是的虚幻境地的状况。应试教育作为具体教育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不再对它存有偏见,不再把现实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儿地推到它这个“替罪羊”身上,把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与其他的方法和手段结合在一起,完全有能力把素质教育的理想一步步地逐渐变为客观现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各自都有其存在的理论的、逻辑的和现实的基础,两者之间应是理论与实践、规范与行为的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及现实教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范的现象,肯定需要规范。但只有在理想的引导下锲而不舍地对现实进行改良和弥补,教育事业才会在周而复始的“失范—规范—再失范—再规范”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吴紫彦.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3]黄白蓝.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4]陈白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5]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6]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8]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