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58

第58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阐明了党的基本战略策略思想和原则。(7)

认真学习这一著作对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对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枠写作的历史背景

德国自1870—1871 年普法战争以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德国的统治阶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反动政府一方面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企图宣传一些庸俗的折中主义,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影响。德国资产阶级的反动知识分子杜林以社会主义的“改革家”面貌出现,拼凑了一套所谓包罗万象的和最终形式的理论体系的假社会主义理论,企图以此来代替马克思主义,从而瓦解工人运动。为了批判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保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维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写下了枟反杜林论枠,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清算和批判,同时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枟反杜林论枠发表两年之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领袖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枟反杜林论枠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编成单行本,书名为枟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枠,最初发表在法国社会主义杂志枟社会主义评论枠1880年第3—5期上,同年又以单行本形式出版。1882年该书出版德文第一版单行本时,改名为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枠。由于该书通俗易懂,从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短短的10年间就被译成欧洲十多种文字,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二、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枠的主要内容

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枠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在本书中,恩格斯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局限性,阐明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恩格斯还深刻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说明只有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完成无产阶级解放世界的历史任务。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共29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首先,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他们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其次,指出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认为理性是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而不是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不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结尾的这个重要论断,是上述分析的逻辑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恩格斯的这个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我们必须弄清楚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原则区别。

第二章,恩格斯着重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共12自然段)。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

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能够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己和全人类,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理论局限性。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不能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搞不明白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原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用自己出卖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价值量,要比工人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价值量大得多;这个大出来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积累增殖,一极是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局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而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概括起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