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0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

[原典]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 gegenst惫ndliche )活动。因此,他在枟基督教的本质枠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gegenst惫ndliche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写于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

选自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枠

第3卷第6唱8页

[导读]

马克思的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枠(以下简称枟提纲枠)是1845 年4月间在布鲁塞尔写的。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枟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枠一书时,把枟提纲枠作为该书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枟提纲枠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一、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枠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1841年3月毕业于柏林大学。当时他在政治上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信奉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者。1842年4月他开始为枟莱茵报枠撰稿,同年10月任枟莱茵报枠主编,1843年3月退出该报编辑部。马克思在枟莱茵报枠的办报实践开始了他的“两个转变”,即开始从唯心主义者转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1843年5—10月,马克思写了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枠,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朝着建立唯物史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马克思在该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马克思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为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即到社会经济领域去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这样,马克思就找到了探索社会规律的方向和途径,找到了建立新世界观的道路。

1843年10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并于1844 年2 月出版了枟德法年鉴枠1、2 期双刊号,发表了他的枟论犹太人问题枠和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枠。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由科学世界观作指导。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恩格斯在枟德法年鉴枠上发表的枟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枠,从经济角度剖析资本主义制度,论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这篇文章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起了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844年9月至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了枟神圣家族枠一书,清算了黑格尔之后以布鲁诺· 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枟神圣家族枠的主要理论贡献是:第一,批判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决定论,揭示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第三,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但是,在枟神圣家族枠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批判,还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对费尔巴哈哲学作出了过高评价。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驱逐出巴黎,于是马克思于1845年2月3日来到布鲁塞尔。为了进一步研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1845 年春写下了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枠。

枟提纲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马克思在枟提纲枠中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不彻底性,第一次把社会实践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枟提纲枠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为建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枟提纲枠是马克思匆匆写成的笔记,枟提纲枠的思想集中反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9月至1846年初合写的第二部著作枟德意志意识形态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枟德意志意识形态枠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彻底完成了“两个转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二、枟提纲枠的基本内容

枟提纲枠共11条,不到1 500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1唱2条)

1、2条是理解整个枟提纲枠的总纲。其基本思想是: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把实践范畴作为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以后各条是在1、2条基础上的展开。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主义把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看不到人类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去能动地反映世界。实践是把人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而对立统一的基础正是实践。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把实践排斥在人和客观物质世界之外,必然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是否以实践为基础,这是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心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反映论的缺陷,发展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但把人们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客观物质内容抽象掉了,只剩下人的意志、愿望等纯主观的东西,因此唯心主义就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纯粹精神性的活动,并把人的精神因素夸大为脱离了物质基础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因此,从实质上看,唯心主义者也是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

3.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认识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思想客体”即“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的唯心主义,他把哲学研究对象规定为“感性客体”,即自然界和人。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区别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接着又进一步指出了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费尔巴哈轻视和贬低实践,仅仅把实践理解为人为了求生存而去适应环境的日常生活活动,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他不了解物质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费尔巴哈在枟基督教的本质枠中,由于不懂得实践,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意志和心”。所以,马克思指出,“他在枟基督教的本质枠中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即把精神活动看作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不懂得实践活动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看不到实践活动是人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在第二条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的突破。

从哲学发展史来看,以往的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都没有正确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坚持主观标准;旧唯物主义虽主张客观标准,但仍然没有科学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理论与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即实践。实践既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活动的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实践活动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人的认识的规律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一起来。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能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中,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才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接着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这里“思维的此岸性”指人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客观规律。

最后,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的本义是指欧洲中世纪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其特点是把哲学沦为宗教神学的工具,为基督教的教义做烦琐的哲学论证。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学风叫作经院哲学,又叫烦琐哲学。马克思这里讲的“经院哲学”就是从引申义上使用的,意思是说,如果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像经院哲学一样,是毫无意义无法证实的问题。

马克思在1、2条里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准。实践范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枢纽。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3唱10条)

马克思在3唱10条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勾画了一张最早的蓝图。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针对唯心主义者宣扬的“人具有先天观念”的错误观点,指出人及其观念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同时又认为环境又由天才人物的意见所支配,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马克思批判指出:“这种学说必然把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