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13

第1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2)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和准则在阶级社会里是行不通的。人们追求幸福,需要具备满足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对于绝大多数处于饥寒交迫的人们来说,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一文不值的。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人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恩格斯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的事实驳斥了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在古代社会,奴隶主和奴隶、领主和农奴之间根本没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法律上承认了人与人的平等权利,但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法律条文上。资产阶级垄断了全部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在物质生活上无法满足起码的要求,至于平等地享受追求幸福的精神手段和教育手段,也只是一个神话而已。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反映。

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宣扬抽象的人性论,主张超阶级的爱,在资产阶级走向反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是十分有害的,会腐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因而他的道德观在社会作用上是有害的。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道德观之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基本观点:第一,道德具有具体性、历史性。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它随着经济基础的产生而产生,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道德和超阶级的人类之爱。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 20—21段)

一是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抽象地认识人的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不是把人当作历史活动中行动着的人去研究,而是从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孤立地加以研究。这样的人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这就把抽象的爱当作人的本质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二是社会历史原因。由于德国社会制度的迫害,费尔巴哈长期脱离社会现实,不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人的社会本质,而是靠抽象的想象,就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最后,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完成的任务,即建立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来实现和完成的。唯物史观不再是以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而是从具体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工作是从枟神圣家族枠开始的。该著作批判了鲍威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论述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基本原理,为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是根本错误的?

2.如何理解恩格斯所阐述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

3.费尔巴哈的道德观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有何根本区别?

恩格斯在第四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四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论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段)

这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惟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但他也没有走上彻底的唯物主义道路。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有四大缺陷:

第一,在哲学研究对象上,仍然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这在19世纪自然科学已有巨大发展的条件下,不能不是一个重大缺陷。第二,他仍然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第三,他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对待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方法。第四,他的哲学内容十分贫乏,除了抽象的爱的宗教和空洞的道德原则,没什么积极的东西与黑格尔哲学相抗衡。

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一能结果实的派别。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着本质区别: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与一切唯心主义根本对立。它抛开了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而是从现实世界的真实的联系去认识世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第二,马克思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运用于社会历史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费尔巴哈相反,不是全盘抛弃黑格尔哲学,而是把他的辩证法“接过来了”,这就直接指出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没有用处。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革命改造,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辩证法的科学定义,指出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

恩格斯在第5段指出,必须克服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彻底性,把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运用到一切领域中去。

恩格斯高度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第一,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第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发展的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第四,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不能只在口头上承认辩证法,必须自觉地运用于一切领域,分析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把辩证法思想贯彻到底。这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而上学的一些错误思想,强调了运用辩证法解决具体问题的重要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形而上学在17、18 世纪占支配地位,这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状况有关。当时自然科学处于以搜集材料为主阶段,把事物当作孤立静止的东西来研究,这是科学发展在低级阶段必需的一种方法。17世纪英国的培根、洛克把这种方法搬进哲学,形成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到了19世纪初期,自然科学过渡到以整理材料为主的阶段,一些研究自然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相继出现。这样,旧的形而上学的破产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初期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推动着人类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9—26段)

1.必须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中去,建立科学的历史观

恩格斯指出,同旧的自然哲学一样,在历史领域里,一切旧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它们都有两个缺陷:一是只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看不到背后的物质原因;二是只看到个别人物意志的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在历史观上,不管是唯意志论还是宿命论,都认为历史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否认了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中去,建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要用历史的现实的联系代替臆想的联系,要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从而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中驱逐出去。

2.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史具有和自然发展史不同的特点。自然规律是通过不自觉无意识的活动来体现的,不需要人的活动来体现。社会历史不同,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是,虽然社会历史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与自然史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因为,虽然历史活动要通过人的各种动机来体现,但是并非人们所有动机都能实现,有些动机与别人的愿望相冲突而不能实现,有些则因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有的一开始就是幻想而无法实现。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是根据人们的动机来决定的,而是有着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的动机与社会规律相符合才能实现,反之则无法实现。“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恩格斯首先指出,要发现历史规律,要从研究人们的各种思想动机入手,必须重视对各种思想动机的研究。人们的思想动机对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历史人物的动机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否认思想作用就不是历史的辩证法。其次,每个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的“全部结果”中只具有从属的意义,不起决定作用,必须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这样才能发现历史规律。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只停留在思想动机表面,没有找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

恩格斯指出,在研究人的思想动机时,必须着重研究两个方面:第一,要注意研究推动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的思想动机,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个别历史人物的动机,个别人物的思想动机只能影响历史进程,不能起决定作用。第二,要注意研究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思想动机,这样才能排除偶然因素,找出历史的必然规律。

最后,恩格斯还指出,研究人们的思想动机还必须具体研究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的思想动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形式不同。如无产阶级处在自发阶段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往往通过捣毁机器这种形式来表现;而在自觉阶段则上升到反对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直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体现。

从10—13段的分析中,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历史与自然一样,是客观的自然历史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它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来体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是统一的;第三,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但任何个人也在以不同方式创造着历史,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4—15段主要论述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以及引起阶级斗争的经济原因。

第一,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首先,恩格斯指出,要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具有历史条件。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可能发现历史规律。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混乱而隐蔽的,阶级关系蒙上一层等级关系的外衣,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不易被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人与人的关系实质就是阶级关系则更简单直接地表现出来,这样才有可能对阶级斗争的作用看得清楚。其次,恩格斯以近代英法两国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事实,论述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既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第二,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引起的,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既是引起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由于奴隶社会内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会手工业逐步变为工场手工业,必然与封建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摧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当生产力发展到大工业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必然要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摆脱桎梏,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之,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阶级斗争的变化都是由于经济原因,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对国家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前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家是决定性的东西,“市民社会”是被决定的因素。恩格斯指出,国家只是表现形式,它的内容来自“市民社会”,它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在整个阶级社会中,国家都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