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514400000011

第1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0)

1.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恩格斯在这里分析概括了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黑格尔哲学是集以往哲学之大成,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恩格斯称黑格尔是“富于创造的天才,学识渊博的人物,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认为在唯心主义结构里面有“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在今天也有充分的价值”。第二,黑格尔的辩证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迷宫的道路。他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发展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哲学家不应去追求永远达不到的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而应沿着实证科学道路,对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概括,去追求相对真理,在科学发展中把相对真理推向深入。这样一来,旧的“科学之科学”的哲学在黑格尔辩证法面前就终结了。

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时间长,“延续了几十年”。二是范围广,一方面影响人员众多,不仅有众多的哲学信徒,而且影响了社会中广大知识分子,甚至影响了自己的敌人;另一方面影响学科领域广泛,不仅在哲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而且大量浸入了当时的各种学科,甚至各种通俗的报刊杂志也渗透着他的哲学观点。

2.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黑格尔逝世以后,其哲学就分解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哲学的右翼,他们在哲学上发展了唯心主义,抛弃了辩证法。青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哲学的左翼。他们反对超自然的“绝对观念”,提倡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类意识,注重于辩证法。在政治上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

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大批哲学家走向唯物主义道路。一些青年黑格尔分子对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怎样外化为自然界,又怎样外化为人的精神百思不解,产生了疑问,而在实际斗争中由于反对宗教斗争的需要,使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脱离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返回到英法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这批人的杰出代表。

3.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

费尔巴哈1839年发表枟黑格尔哲学批判枠,开始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1841 年发表枟基督教的本质枠,确立了唯物主义的胜利。这本书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标志。

枟基督教的本质枠一书主要有两大成就:第一,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宣扬了唯物主义。他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绝对观念”不过是“上帝”的化身,黑格尔的全部学说是“哲学范围内的宗教残余”。第二,批判了宗教神学,宣扬了无神论。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个体的人自身抽象出来,加以对象化的结果。费尔巴哈要人们注重现实世界,注重人本身,注重人的物质需要,不再去信仰宗教。因此宣扬无神论,反对神学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枟基督教的本质枠的意义。该书的发表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解除魔法、炸开体系、解放思想的作用。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转向了唯物主义,这在枟神圣家族枠中可看出来。

枟基督教的本质枠一书虽有两大成就,但也具有两个缺点:第一,使用了美文学的甚至是过分夸张的语言;第二,过分夸大了爱的作用。这两个缺点当时既有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在于:有利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广泛传播。因为,在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的长期统治下,费尔巴哈用华丽而浅显的词语说出了深刻而又简单的道理,从而使人耳目一新,赢得了更多的读者。过分夸大爱,虽是错误的,但它却是为了反对宗教神学,虽不能为错误辩护,但却情有可原。消极影响在于,费尔巴哈主张抽象的人类之爱为德国19世纪40年代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理论依据。“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人物是格律恩、赫斯,他们用华而不实的语言代替严肃的科学探索,用抽象的人类之爱代替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枟神圣家族枠枟德意志意识形态枠枟共产党宣言枠中对此进行了批判。

费尔巴哈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哲学。他用形而上学的全盘抛弃的方法对待黑格尔哲学,因而并不能彻底克服黑格尔哲学。恩格斯认为,“仅仅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这里,恩格斯实际上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重要原理,同时在这里也指出了一条如何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道路。

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是脱离社会实践,因此,他的哲学在1848 年革命到来时,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理所当然地被抛在了一边。1848年的革命,使脱离实践的一切旧哲学都终结了。

本章学习的重点应放在恩格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上,以及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哲学中所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革命是政治崩溃的前导”?

2.怎样理解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哲学命题?

3.恩格斯在本章中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基本思想?

4.恩格斯是怎样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学习恩格斯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同时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错误。本章共有24段,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1—7段)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首先,恩格斯在段首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这就为正确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指明了方向。

其次,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远古时代的人们已考虑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感觉和思维不是肉体的活动,而是灵魂的活动。由于对梦无法科学地解释,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另外,由于自然科学的贫乏,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也不能正确解释,于是就从人有灵魂,人的灵魂不死推而广之,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灵魂,都受灵魂支配,这就产生了各种自然神的观念。后来在阶级社会中当出现了最高权力的国君时,就由众多的神发展到一神教的至高无上的唯一的神。

恩格斯在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时,揭露了宗教和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对自然现象不能正确认识。

哲学基本问题是在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明确提出来的。15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从中世纪宗教统治的长期冬眠中觉醒过来,对宗教神学公开表示了怀疑,尖锐地提出了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问题,向教会公开宣战,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这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功劳。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者之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词没有别的意义,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否则就会引起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在第5 段连续用了三个设问句,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更具体。第一句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完全对立呢,还是具有统一性;第二句是说人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第三句是说人们能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正确地把握世界的内在联系。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恩格斯指出,在哲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作了肯定的回答,都是可知论者。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例如黑格尔,他通过绝对观念的自我认识过程,说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在哲学发展史上,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不可知论者,近代哲学上的典型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在哲学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不可知论作了决定性的批判。首先,黑格尔批判了康德把现象和本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本质不可认识的错误观点,指出,二者是统一的,“本质表现在现象中,因此,现象不单纯是某种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透过认识现象就能把握本质。其次,黑格尔还批判了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先验提法。康德认为,先要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有多大,再去认识世界。黑格尔认为,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实际上就是考察人的活动,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考察认识能力。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是费尔巴哈的批判是不深刻的,因为他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因而是肤浅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恩格斯这里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提出只有实践才能真正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举了化学和天文学的两个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恩格斯在批判不可知论之后指出,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企图复活不可知论,就是开倒车。

3.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动力

在这里,恩格斯通过对近代哲学发展概况的说明,揭示了“推动哲学前进的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的思想。

一方面,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推动着17、18世纪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发展,其机械性是力学发展的结果。哲学上的经验论与实验科学的发展有关,唯理论与理论科学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也推动着从笛卡儿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日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特别是黑格尔那里更是这样,他的体系是唯心主义,但他的内容却是唯物主义的,他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材料,他的哲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8—18段)

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他对唯物主义的偏见

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功绩:第一,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第二,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精神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第三,人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多么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即人脑的产物。费尔巴哈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却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拒绝唯物主义名称的原因在于,他在认识论上不懂得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与它的特殊表现形式混为一谈,与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和19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为了同18世纪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和19世纪中期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区别开来,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也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里,实际上揭示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科学动力。

2 .18世纪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1)机械性

所谓机械性,就是不了解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不了解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质的差别,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归结为外力推动和位置移动,用纯粹机械力学的原因解释其他一切自然现象。恩格斯指出,这种机械性是“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只有机械力学得到了巨大发展,因此用力学解释一切是18世纪唯物主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2)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性即不是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把世界看成静止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的过程。恩格斯接着分析了18世纪形而上学的“不可避免性”。因为,18世纪自然科学只是处于搜集材料阶段,把事物当成现成的固定的东西去研究,没有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上去研究,揭示事物之间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

(3)唯心史观

18世纪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中也表现了非历史的观点,即否认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看不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社会看成是由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的发展,这是18世纪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