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18514200000047

第47章 艺术篇(11)

一位教师在教学枟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枠这一难点时,针对0.9=1这一学生表示怀疑的内容,讲了一段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分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三分总数的五分之一。按印度教规,牛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诉诸官府,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而邻村智叟却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二分之一可得10头;老二分四分之一可得5头;老三分五分之一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不过,老大似乎只该分9 .5头,他怎么竟得了10 头呢?学生很感兴趣,教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十分有趣地通过提问解决了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问题。

教材易出错处。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设计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位教师在教学化学中枟pH值计算枠:将pH=6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或将pH=8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此时很多学生容易忽略水的电离,于是一本正经地把错误解法展示在黑板上,很快学生发现:盐酸稀释加水后,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稀碱液加水后溶液的pH增大了,碱性越强了。于是在这时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全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课堂教学结尾处。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问,既可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可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准备。(邹继,2011 )

一位教师在教学枟10以内的加法枠的结尾时,给学生出示了一个“9-4+5”的算式,专门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有9个小朋友做完作业交给教师批改,可是有四个不小心写错了,他们把作业拿回去订正了,这时又有5 个小朋友交作业了,老师这儿有几本作业?在提问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很快地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还有效地巩固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理顺关系:提高提问设计的适应性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为了充分地体现这种提问的艺术性,就得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的关系作一个比较深入的研讨。

正确处理深与浅的关系。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需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例如,教枟祝福枠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为此又写了一段来解释,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对祥林嫂的这一称呼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

正确处理直与曲的关系。课堂提问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枟孔乙己枠时,针对“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很“曲”的问题,设计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正确处理零与整的关系。对庞大复杂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要拆成几个小问题。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教枟祝福枠时,关于作品的题旨可以用提问逐层剖析:(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2)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又如何呢?(3)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4)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线索,认识祥林嫂心理变化过程。(李桂枝,2007)

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课堂提问要适度,切忌过多或过少。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太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很难有参与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降低。曾经有一个教师在公开课上提问达27次,师生都被提问折磨得手忙脚乱;而另一个教师一节课一直讲到最后,没有提一个问题。这样的极端的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训练。

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注意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辐射面,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同学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提问仅仅局限在几个学习好的同学身上,未提问到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陈发兵,2000 )

提高提问艺术水平的路径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问得新奇、有趣、巧妙,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取得成效。

了解发问的玄机

如何发问,体现了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1)发问的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提问。(2)发问的对象: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大多数,注意到提问的面,正确处理好、中、差三类学生。(3)发问的顺序:内容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式上,切忌按座次顺序点名提问,而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提问。(4)发问的方式: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一要面向全班发问,个别回答;二要并行发问,向不同部分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其分别准备;三要面向全班发问,学生轮流回答。(5)发问的语态:语气温和,态度虔诚。(6)发问的节奏:应控制好问题的节奏。(7)发问的角度:注意变换角度,使其具有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深思与多思的兴趣。(8)发问的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定问题,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广狭适宜。(林宜照,2007 )

掌握提问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1)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自然地转入提问,使学生不仅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而且对于提问的问题也有心理准备。(2)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必要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4)评价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等。(宇秀琴,2008 )

重视待答的等待

待答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促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得到提高。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学生会认为教师只注重教学的速度,不注重回答的质量。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会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正确率提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停顿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或者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提示。如果教师一味地追问“继续”“还有其他吗”等,学生就会感觉教师在对他施加压力,会感到紧张慌乱,反而不利于正确回答问题。(宗道华,2011 )

运用提问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问得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问得不好,学生“目瞪口呆”或“不假思索”,则会白白浪费时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准备做到充分。教师进行课堂提问,事先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为了在提问时更从容自在,最好先把问题记录下来。对于将要提出的问题,还要事先设想学生可能作出的回答,学生回答后应如何进一步启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能脱离教材“即兴发挥”。

时机选择恰当。尽量挑选在学生的情绪比较愉快、比较稳定和对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时提问。如果大多数学生情绪不佳,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在这种状态下提问,任凭教师花多大气力,采用多好的方法,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沈龙明,2001 )

候答要有耐心。候答时间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之间的暂停,一是学生反应和教师反馈之间的暂停。许多教师都急着让学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或候答时间很短,学生无法有效回答。留有足够的候答时间,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

叫答强调有效。提问是教学公平的重要体现。教师多是让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因经常被叫答,这部分同学会被教师越来越关注,被叫答的机会更多,而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不会回答或者没有勇气举手,则容易被教师忽视,长此以往,回答机会会被“垄断”,造成了教育的不公。

理答讲究策略。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有效理答方法:第一,当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并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适度表扬,然后继续教学;第二,当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或暗示,并在继续教学之前,让学生明白;第三,当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应强化他的最初努力,然后用另外有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避免直接给学生呈示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第四,当一个学生因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去纠正一个错误答案。(邵怀领,2009 )

导答注重艺术。(1)投石问路,摸清“卡壳”症结。(2)多向疏导,各方寻求解答突破口。(3)暗示点拨,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户。(4)触类旁通,从问题的外围入手。(5)以退为进,降低提问的坡度。(6)直观示现,靠形象给学生以启示。(7)举一反三,通过示范给学生以启示。(8)划定答域,控制思考和回答的范围。

对象选择要准。对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内容较难、较深的问题,激励他们深入钻研,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则宜提些他们经过思考能回答出的问题,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再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于全班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廖宁怡,2006 )

活跃气氛,拉近距离

“借班上课”由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教学环境,给执教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接近与学生的距离则成了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运用就地取材的“闲问”,三五分钟便消除了师生隔阂。一次,钱老师应邀到某地上观摩课,听课者多达数千人,剧场充当教室,舞台变成讲台。强烈的剧务灯一打,钱老师扫视前台,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极力掩饰内心慌乱。师:在这样的大舞台上课,你们大概是自出娘胎第一回吧?台下坐满了“观众”,台上是我们的活动天地,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场面,看一看有点像什么。我看有点像演戏,那么,演这台戏的主角是谁?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说:“当然是您!”我可并不认为这样,你们猜我是怎么想的?看谁猜得准。生:您大概认为我们是主角,因为这台戏演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发挥得怎么样。“闲问”看似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实际却是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的“药引子”,不失为一种易学适用的技巧。(杨兴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