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18514000000001

第1章 导论(1)

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什么叫做发展或进步,如何确立发展的目标和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即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寻求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存在的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社会发展既是因不同历史条件而具有不同内容的历史范畴,又是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地理环境等诸多领域的现实范畴。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为了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为应对这一变局,中国的思想先驱们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运动,然而,这一系列运动却均以失败而告终。在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时,陈独秀认为在于没有从思想文化这个根子上进行彻底的革命。于是,他从推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变革入手,全面探索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与道路、动力与阻力以及涉及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并成为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一、选题旨趣

选择“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陈独秀是一位既对中国革命有过巨大贡献,但又有着种种是非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为新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他也曾犯了许多错误,特别是他在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所犯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损失。他的一生,是正确与错误,伟大与渺小,悲剧与喜剧的奇特结合;其经历之复杂,思想之多变,个性之独特,远非其同时代人能够比拟。正因为这样,陈独秀这个人物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引领笔者饶有兴致地去探寻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人生哲学立场,去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坚定不移的信仰。通过走进陈独秀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一代大家的真情实感,去触摸上个世纪初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去体验中国社会所经历的艰难的现代化转型和由此产生的巨大震撼。解读陈独秀的思想,剖析其产生的动因,评价其带来的影响,体验其穿越时空的魅力,成为笔者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持久动力。

其次,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理论都有涉及的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富于创建性并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在当代社会仍具不容忽视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既有对社会发展规律与道路的认识,也有对中国社会发展动力与阻力的分析,更有对社会发展具体手段的构想。由于陈独秀研究兴趣的广泛,其理论的涵盖面遍及经济、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科学、文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学术界尚未对其作全面梳理,已有的成果大多是通过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某一侧面而获得,综合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因此,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研究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厘清其发展的轨迹,探明其变化的原因,揭示其道路选择的根由,归纳其发展的方法,采撷其理论的精华,就成为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再次,对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助于客观评价陈独秀的历史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陈独秀的评价一直沿袭共产国际的结论。进入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人为禁锢的解除,史学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亦取得了大量积极的成果。然而,对陈独秀的研究亦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分析和评价陈独秀的政治理念、学术见解、道德人品及其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功过是非,从而对陈独秀作出准确的历史定位,也是一项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解读,以求从一个侧面了解陈独秀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

二、研究概况

根据本人已掌握的资料,尽管学术界综合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著述尚不多见,但对陈独秀思想的各个侧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果较为丰富,对本课题的研究也富有启迪意义。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陈独秀生平的研究。这一类研究资料包括文学类传记和历史类传记两个方面。就文学类传记而言,侧重于从文学的角度反映陈独秀一生的经历,特点在于涉及的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宽阔、故事情节浓厚、人物形象鲜活、可读性较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陈独秀思想发展的线索,但存在着无法兼顾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的缺憾。朱洪所著《陈独秀风雨人生》即属此类文学类传记 [1]。就历史类传记而言,侧重于从史料的角度来展示陈独秀一生的经历,既包含着丰富的史料,又糅进了著者在研究基础上的评论,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贾兴权著《陈独秀传》 [2]便在较为丰富的史料基础上描绘了陈独秀波澜壮阔的一生,该著作以陈独秀的政治活动为线索,对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创建和领导共产党期间、大革命失败后直至其晚年的各项政治活动均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对研究陈独秀的政治民主化和文化改造思想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胡明著《正误交织陈独秀———思想的诠释与文化的批判》 [3]、朱文华著《陈独秀评传———终身的反对派》 [4]也属此列。而朱文华著作的特色在于除了评述陈独秀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外,还提供了陈独秀的简明年谱,有助于研究者将陈独秀的思想置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量。在对陈独秀生平进行研究的著作中,港台学者郑学稼所著《陈独秀传》,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陈独秀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郑学稼认为:“陈的一生为理想而斗争。从反清反袁,领导思想运动,建立共党,都是为理想而奋斗。中共成立以后,接受俄国的经济支援,心知不妙,而无法摆脱,不幸成为俄国的工具。最后他的反抗使他被开除党籍。到最后一次入狱,狱中使他的思想转向民主,给我的信中可以证明。” [5]郑著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亦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第二,关于陈独秀思想的整体研究。其主要关注点在于陈独秀的整个思想,包括陈独秀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思想等内容,其成果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直接借鉴意义。贾立臣所著《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 [6],便属陈独秀思想发展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著作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构想等方面,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陈独秀一生思想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陈独秀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妇女等问题的论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但该著作在揭示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演进的深层原因上,以及全面展示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发展动力与阻力的分析、规律与道路选择的论证等方面着力不多。同时,在对陈独秀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的分析上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第三,关于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研究。敖军章从文化的特质、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功能四个方面分析了陈独秀的文化思想,得出了陈独秀对文化问题的研究与中国近代文化革命浪潮一脉相承,其核心在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目的则在于从对旧的文化格局的批判中寻求中国近代文化模式的重建,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主题等 [7]。该文有助于了解陈独秀对文化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判明陈独秀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目的,同时,还可借鉴该文研究文化问题所采用的方法。

朱洪则认为在构建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探索中,陈独秀所持的向西方学习但不全盘西化、反对孔儒而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态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提倡功利主义、反对新旧思想调和方面,陈独秀也有着独到的辩证思维。尽管该文认为陈独秀不是全盘西化派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研究者应始终以辩证的思维来研究陈独秀的思想 [8]。

敖军章、赵桂荣在研究陈独秀的伦理文化思想时认为,“五四”前陈独秀的伦理思想是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其间杂糅了传统道德的一些内容,形成了具有某些实用主义特色的粗略框架体系。这一时期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强调个人本位,颂扬主人精神,鼓吹功利实效,对于揭露封建道德的危害,启蒙国民意识,解放思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设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9]。该文对于厘清“五四”之前陈独秀的伦理思想颇有启发。

在对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探讨中,陆文培、赵光元认为,陈独秀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教育家,其提出的教育要补偏救弊、以求适应世界之生存,教育要取法西洋,教育要重在改造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对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0]。该文对于研究陈独秀对新型教育的构想和对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的思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孙超的论文《陈独秀科学观述评》 [11],胡赛莹、孙霞的论文《五四时期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思想引导》 [12],杨乐平的论文《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 [13],对研究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和青年观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关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主要体现为论著与论文两种形式。在论著方面,阿明布和所著《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 [14],从回归中酝酿的晚年政治思想、抗日战争与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苏联经验与最后见解等方面对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进行了研究。在该著中,作者将陈独秀政治思想的演进作了如下划分:早期民主主义———共产主义———“二次革命论”———托洛茨基主义———晚年民主主义,并认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是其早年民主思想的复归,中间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环节,而其否定环节所产生的基础来自于陈独秀对苏联经验的否定。该著所揭示的陈独秀关于苏联经验的总结和晚年对民主的思考,对于研究陈独秀政治民主化思想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