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法苑珠林
18480200000250

第250章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归。及以五戒。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志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尊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又僧护经云。尔时世尊告僧护比丘。汝于海中所见龙王。由闻法故。虽受龙身。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天中命尽得受人身。弥勒出世作大长者。财富巨亿。为大檀越。供养弥勒世尊及比丘僧。四事具足。是诸龙王犹尚能得如是功德。况我弟子如法出家。坐禅诵经三业具足。必证涅槃。尔时世尊。无问自说云

归依佛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佛  归依法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法  归依僧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僧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其七事为之应现。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传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复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重罪。何不往归。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母猪。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来至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即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南。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汝岂不知耶。比丘即禅亦寻知之。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自归之福也

神卫部第三

依七佛经云。三归有九神卫护行者。其九是何

归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罗那 三名陀摩流支 归法有三神 一名法宝 二名呵责 三名辩意 归僧有三神 一名僧宝 二名护众 三名安隐

又依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说法。于是异道有一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令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言。唯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告梵志。汝能一心更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耶。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汉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诃娑(汉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逻波(汉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旃陀罗(汉言善月)主腹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陀利奢(汉言善现)主痈肿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诃楼诃(汉言善供)主癫狂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娑帝(汉言善舍)主愚痴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志坭哆(汉言善寂)主嗔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婆萨(汉言善觉)主淫欲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波罗(汉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呵婆帝(汉言善住)主伤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若罗(汉言善福)主冢墓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苾阇伽(汉言善术)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丽婆(汉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阇遮(汉言善王)主偷盗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修乾陀(汉言善香)主债主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檀那波(汉言善施)主劫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多那(汉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婆那(汉言善吉)主五温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钵摩耶(汉言善山)主蜚尸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摩陀(汉言善调)主注连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戾禘驼(汉言善备)主注复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陀(汉言善放)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净)主恶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地(汉言善品)主蛊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毗梨驮(汉言善结)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陀那(汉言善寿)主厄难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林摩(汉言善游)主产乳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留伽(汉言善愿)主县官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阇利驮(汉言善因)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伽驮(汉言善照)主忧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呵娑(汉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和逻(汉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汉言善音)主咒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汉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天中天

归意部第四

如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言。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耶。云何名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来出已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

又萨婆多论问。云何为归。云何为趣。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信可此法。是名为趣。问曰。归者为归色身。为归法身耶。答曰。归法身。若尔何故坏色身犯逆。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问归依佛者。为独归一佛。为通三世佛耶。答曰。诸佛同一法身故须通归。不独归释迦佛。虽指一佛为境。发言之时理须通归。余二法僧理亦通归。问曰。佛法境界尘沙无量。何故但说三种不增不减耶。答曰。若废三从境。境别尘沙。若废境从三三归摄尽。则该通法界

又大庄严经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窗中。当与汝物。贼即内手置于窗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一下已。语言。归依佛。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第三打时。复语之言。归依僧。贼时畏故复言归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不见放。身体疲痛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本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远见斯事。故教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唯说三归不说四归

受法部第五

依毗尼母论。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归下依受文自别。大戒三归者。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归得戒者。有善来得戒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创易心归正佛今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故智度论云。先始三归后始忏悔。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依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教属己。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言教无教者。犹是作无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萨婆多论。问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哑不能言。余人为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归戒也。又依大集经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后身心具足。善神拥护。问曰。总别云何。答曰。二种皆得。故善见论云。受有两种。一别受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佛竟(法僧亦尔)二总受者。如前受者是也。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言。不正云归依弗。若师言佛。弟子言弗不得成。若师及弟子言俱不正者。不成三归。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又不称己名字。并不成归。或中边二国。言音不同。不相领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如似夷人好乐杀生戒。师手执其刀用拟畜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杀。汝能持不。胡夷颔头。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问曰。先后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若弟子先称法后称佛。不成三归。以三宝位差别故。若愚痴无所晓知。不是恶心说不次者。自不得罪。亦成三归。若先知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对趣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趣通五道皆得三归。除重地狱。自外山间树下空野海边轻系地狱。皆得成归。无受戒法。又成实论问曰。余道众生得戒律仪不。答曰。经说诸龙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又善见论云。龙神等得受三归五戒不。答曰。如萨婆多论说。龙畜等以业报无所知晓。故不成受。除经中说得受八斋。但增其善。不得斋也。又如四分律说龙得三归者。如贾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归无其戒也。虽律中龙神得受三归者。此并知解人语。识其意趣。方与受戒。自外愚痴猪羊蠡蛤等。并不发归

问曰。渐顿云何。答曰。如依萨婆多论。渐顿俱不得

问曰。若尔何故经论云有一语二语优婆塞等。答曰。此是制前。制后不得。问得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答曰。不得

问曰。得一年二年受不。答曰。随日多少受皆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