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8469200000033

第33章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4)

其次,理论通俗化要求理论表述要具有群众性特征。就是说,要用群众化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要想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就必须被群众掌握。而且“真正的通俗化,或者说,理想的通俗化,却还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语文不但要明白,而且要准确,不但要易懂,而且要生动。”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理论上,而应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广大群众的理论感,使之成为人们社会实践的理论自觉。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由理论术语、政治范畴向“大众话语”的转换。由此,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实际相结合,并用群众性的语言表达出该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对此毛泽东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另一方面,群众性语言要注意适应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符合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分层化和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由此导致不同阶层的群体在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水平不一,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适应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比如就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而言,我们在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应注意“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乃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力,从而进行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理论宣传和教育。

再次,理论通俗化要求理论表述要具有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而时代话语作为一个时代标志性的产物,对理论的发展与传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当前,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语言、网络语言、外来语甚至“混血儿”语言应运而生,这些语言不可能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特别是对接受能力很强的广大青少年来说,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语言更能吸引他们。由此,要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者和宣传者必须注意吸收新的时代语言,并把它们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中。

但通俗化并不意味着庸俗化。“‘庸俗’两个字的意思,本来是指俗流的,浅薄的,错误的见解,并不是说用语浅显,就会庸俗起来。”历史经验表明,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理解,不但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严重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衷。由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因片面追求通俗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就是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全面、正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避免为了片面追求通俗而忽视其理论品格的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力求具体化而避免繁琐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理论的具体化。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典型。二是将系统化的理论再进一步细化为人们具体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也是马克思所指出的“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的真实含义,本文所论及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就是这一意义上的具体化。

之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一方面是由这一理论的指导地位所决定的。列宁曾指出:“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分析。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理性认识的结晶,这一理性认识要更好地指导实践,必须具体化为具体的思想。另一方面是由这一理论科学而丰富的内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言,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将一个内容如此丰富的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必须在坚持理论内容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将系统而整体性的理论加以具体化,把理论原则具体化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理论真正发挥其指导价值的关键所在。

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就中国马克思主义而言,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具体内容包括:理论主题论、理论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战略论、发展动力论、经济建设论、政治建设论、文化建设论、社会建设论、生态文明论、国防战略论、国际战略论、祖国统一论、党的建设论。应该说,上述内容在宏观层次上全面而不重复地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在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具体化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把理论原则具体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所在。

在当代中国,就人们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而言,主要是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念方面的根本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人们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愿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容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它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不能动摇的。这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就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具体化而言,主要是引导人们进一步确立和应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观念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理论的繁琐化。就是说,要注意对理论实质内容的研究与归纳,切忌面面俱到,繁琐拖沓,以免得人们学习了理论之后却抓不住理论的重点与实质。

(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力求现实化而避免教条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从学理上说,推进马克思主义现实化,是避免大众化过程中将理论教条化的重要措施。因为一个理论,特别是具体化以后的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因出发点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从现实出发,能够使理论充分发挥活力,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而从“本本”出发,往往会使理论教条化,从而给实践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注意理论的现实化而非教条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现实化首先要结合人民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即人的本性,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克思理论本身就是在解决“现实的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从“现实的人”现实问题出发,不断地深化对“现实的人”需要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代表人们的利益和要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要。这样就抓住了“人本身”这一理论彻底性的标志,从而有助于实现理论“说服”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应该关注需要的层次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就是人为了维持生命存在而产生的最基本的、起码的需要。享受需要则是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过较为舒适生活的欲望和要求。发展需要则是人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并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上述每一个层次又存在类型多样的需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现实化的过程中,重视不同群体社会成员的合理需要具有根本性意义。也正因如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抓住了人民群众现实需要这一关节点,对凝聚民心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正视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目前我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等。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问题。对于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现实化要结合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引领。强调把推动马克思主义现实化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其要义在于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关注人们的现实利益,也要关注人们的长远利益,使二者达到有机统一,实现良性互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结合具体的历史任务,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提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性目标体系,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等诸多因素,是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现实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人们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最后,推动马克思主义现实化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要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和内化,要求在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理论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认识到这样的理论能够引领他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社会理想。这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成为代表大众的根本利益、融入大众的思想情感、激发大众的创造力量的伟大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要做到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需要明确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回答这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