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8469200000031

第31章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

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精神实质和社会理想追求出发,马克思主义先是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随即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社会发展学说,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使历史唯物主义有了更为科学的论证,而且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所包含的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观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再强调要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二)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二者之间的互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它从根本上回答了“怎么化”的问题。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要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时代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道路。”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结合的“结合点”,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一,认清中国的国情。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国情是涵盖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诸多要素的综合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上所发生的一切错误,归根结底都是脱离了中国国情所造成的;而中国革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则缘于对中国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步,也是基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能否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前提和基础。

第二,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问题上,有过不少经验教训。民主革命时期,曾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由此产生的“左”、右倾错误都曾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进,使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逐渐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一度背离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发生了把毛泽东思想神圣化、教条化甚至庸俗化的错误。理论认识上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实践中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取得,与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对此,胡锦涛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有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历史经验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一要坚持,二要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之深入人心,为我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光大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比如,对“与时偕行”实质的坚持、社会和谐理想的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弘扬等等,都反映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的努力。当然,对于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遗产,需要给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向全党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应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着力回答的问题,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这要求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并且理论和实践都要有前瞻性。

(三)注重实践经验的理论归纳和提升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它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成了什么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理论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系统解决和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科学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什么要革命和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从反面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勇于承担这一任务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忠实继承者和开拓者的邓小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13年的丰富经验,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理论飞跃,诞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深入的任务。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从1989年到2002年我国改革开放13年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其内容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推向前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发展观为指导,使马克思的人本共产主义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中国具体化,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以此为前提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实现着新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春常驻。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质。这一实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要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正确分析时代特征,认真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一)科学判断时代主题

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是立足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变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列宁主义的创立,是抓住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促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胜利的实践,从而不断地形成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十月革命所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使长期处于黑暗的旧中国看到了曙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既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这一时代化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在这一时代主题下,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内有封建主义势力的黑暗统治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由此走出了一条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由此实现了第一次理论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类出于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反思,逐渐把重心放在发展这一主题上。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也客观上促进了各国把精力重点放在发展本国经济与科技上来,世界由此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果断地抓住了这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这种判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了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坚决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时代主题转换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直至今日,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始终没有改变这一时代主题的判断,这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在理论上则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发展。因此可以说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问题。

(二)正确分析时代特征

时代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概念。分析时代不是看一些较小的历史事件,而是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从整体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判断。但时代又是内涵不断发展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即使是在同一个时代主题下,时代特征也会因时间的发展而呈现差异。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政策,只有了解某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正确分析时代特征,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