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8469200000021

第21章 江泽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

四是要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的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需要推动就业更加充分;需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代人都能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自由的体现,是人的“类存在”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层次。为此,需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论断,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帮助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程,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江泽民对小康社会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小康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思想。小康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江泽民审时度势,以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这既反映了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出的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是结合时代特征的新变化,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展望的结果。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任何理论都是适应时代的产物,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也是基于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整体而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至今没有变化,但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出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密切相关。世纪之交,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这一变化使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过去一些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开始暴露,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恐怖组织活动猖獗。这一切对于我们如何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出也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密切相关。世纪之交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向集团化发展,世界区域经济组织开始有了实质性意义。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并不都是福音,它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对我国来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会增加,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出还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密切相关。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对策,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经验实现赶超的难度将增加。所有这些,都要求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出的理论渊源。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启迪。小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篇》中提到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与大同思想联结在一起,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构成了历代志士仁人持久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根源。传统小康思想中的藏富于民,有恒产者有恒心,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贩者有其摊,由小康而大同思想以历史继承的方式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精神和治国方略中,启迪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也启迪了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是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把小康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是邓小平的独特创造,它使得小康社会从一种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含有丰富的内容:其一,小康社会是指一种现代化社会状态,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会见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又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其二,小康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曾对日本友人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第三,小康社会是一种人民群众享受到较高水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状态。“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其四,小康社会是动态和发展的,既是终点,又是起点。邓小平指出:“翻两番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小康社会是我们要在20世纪末实现的不同于以往的温饱甚至贫困的社会,也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接近发达国家的基础和起点。

邓小平小康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形成新时期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在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先是提出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既而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可以认为,邓小平立小康社会之思想,以兴20世纪后20年之中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江泽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思想,以兴21世纪前20年之中国,同样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二者体现了不可割断的一脉相承性。

第三,江泽民提出全面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基础。恩格斯曾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因子,其产生也根源于丰厚的现实土壤。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国防和军队建设日益迈出新步伐;祖国统一大业、对外开放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历史上曾经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低水平表现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农民和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居民生活困难,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和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全面表现在基本上处在生存型消费的满足,而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没得到有效满足。到2001年,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7.9%,农村为47.7%,仍然偏高。不平衡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可见,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提供了经验,也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必然。

(二)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从新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再次重申了上述提法。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系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这一思想蕴涵丰富内容。

第一,这一理论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这就是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二,这一思想的发展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其中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此外,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使整个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这一思想的战略步骤是两个十年两步走。为了到2020年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江泽民提出了前后两个十年的战略发展步骤。第一个十年要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时,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第四,这一思想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和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其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其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包括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其三是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目标的实现。改革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目标,必须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一句话,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

第五,这一思想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尤其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此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六,这一思想的实现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