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18468800000024

第24章 清朝(6)

意思是:我注意到你的脸色变过来了(也许是救了险棋)。颜回,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这一出一对,都是嵌名而一语双关,嵌的人物又都是孔门弟子。可谓棋逢对手,联遇良才。

两个荷包蛋

现成对联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调元被调到南方,任广东学政二年。其间,搜集民歌民谣,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一次,途中进一个小食店吃茶。这是一对老夫妇开的店,生意不好。李调元请老伯拿出纸笔,要为小店写副对联招徕客人。铺好纸,蘸足墨,刚要下笔,老婆婆给他端来一碗荷包蛋,请他先趁热吃了。李调元走了神,竟挥笔写下5个大字:

两个荷包蛋

写完才省悟过来,哈哈大笑:“我怎么写了这个?再拿纸来吧!”老伯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李调元一想,索性取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出:

一张万年红

老伯伯一看这是吉利话,赞扬道:“好!好!”李调元又把横披写上:

好好

自小店贴出这对联和横披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之后,还要进去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两个荷包蛋”。于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小店改名为“好好店”了。

李调元巧对农妇

传说,有一年夏末秋初,李调元告病还乡。小憩之后,顺着田间小路,来到一处农家小院,发现几个农家妇女正在稻场坝晒谷子,就对直朝那个地坝走去。

内中有一个农妇,认得李调元,见他走过来,赶快端了一条凳子,一边请他坐,一边又倒了碗老荫茶递过来,说:“李大人,我们刚才还谈到你的对子呢!我们也有一句对子,不晓得李大人愿不愿意同我们对?”

李调元一听农妇有对子,又吃惊又高兴,赶快说:“愿意,愿意。大嫂,你且说来!”

话刚说完,突然从场院那头窜出一群各色各样的鸡,趁照看稻场的农妇们在这边和李调元摆龙门阵,拚命地啄食晒坝上的早稻谷子。

那位农家大嫂见了,顾不得讲礼,“吙嘘”一声,就准备过去吆鸡。可是,还没等她走拢,从一家屋檐下,跑出两个拿竹筒筒刷把地幼童来,挥舞竹筒把那群鸡吆走了。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那位农家大嫂拍着巴掌,从稻场坝那头走到李调元面前,说出上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李调元一听,晓得这是一种谐音叠字趣对,在对联中是堪称上品的,他不由得惊叹出对人的才思,又为自己急切间想不出下联,而急得背着双手在稻场坝渡起步来。

大约过了一袋烟功夫,李调元还没想出头绪,他皱着眉,望着古老陈旧的农家小屋屋梁沉思。偶然,他看见屋梁上瓦片下,一老鼠伸出一个头来,精灵的小眼睛盯住底下的一切,煞是有趣。突然,晒场上风车卷起一股灰尘,扑面而来,呛得李调元憋气不住,一阵猛咳,老鼠也从梁上惊窜而去,李调元触景生情,心中一动,连说:“有了,有了!”指着惊窜过梁的老鼠,道出下联:

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家大嫂们也被这来自生活的通俗易懂的趣对折服了。

得香粽

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棕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才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有为难、讥笑的意思,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李调元巧戏众狂生

李调元,曾任广东学政、直隶永通等职,博学多才,机智过人,深受当时文坛的尊敬和爱戴。

乾隆十三年,李调元奉旨出任两江主考。他刚刚来到杭州,便听说两江的才子、学士们在贡院举行集会,扬言要刁难一下他这个蜀中学士。于是,李调元便换上普通的秀才服,直奔贡院而来。

因为他刚刚到任,谁也不认识他这个主考大人。他便独自浏览起满墙的书画来。那些文人雅士、骚客才子们,一个个衣着讲究,正在高谈阔论。不多时,酒宴开始,在座的才子们见李调元也是秀才打扮,就请他入席,李调元也不客气,随众人坐了下来。筵席之间,众人评诗点词,贬李白,批韩愈,嘲三苏,笑陆游,唾沫横飞,不可一世,大有“天下奇才,唯我独尊”之势。这时,一个身穿紫衣的才子将话头转入了正题:“听说新调来个主考官李调元,满腹经纶,诗文双绝,冠蜀达世。但不知是真是假?”另一个才子接口说:“哼,我看未必是真,据说他的文章篇篇都是吹牛,诗也狗屁不通!”众人哄堂大笑。

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学士对这帮才子的狂傲十分反感,站起身来提议说:“先别说人家李主考,我们自己先作副对联,看谁能先拔头筹。”众人随声附和:“对对,我等先练习练习,等见了李调元,言词也可更加锐利些。”

老学士抬头环顾,说:“就以大殿上这块‘起凤来龙’匾额为题,以‘起凤’的‘凤’字作首字,以‘来龙’的‘龙’字作末字,大家觉得如何?”

才子们一见前辈点了题,也不好说什么,都急着炫耀自己,便闷着头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半天也无人吱声。

李调元见状心里好笑,便站起身说:“我先献个丑吧。”言毕随口吟出一联:凤张尖喙,方知文从吹牛起;龙摆响尾,始信诗由放屁来。

众人一听,觉得不大对味儿,仔细一想,方知被这人骂了,但都无可奈何,只好强忍了这口气。

老学士看看李调元,三十多岁,相貌平平,看不出有何过人之处,便施礼问李调元:“先生文才不凡,老朽十分佩服。但不知先生可否对窗外的景色赋诗一首,我等也可一长见识?”李调元还罢礼,放眼一望窗外景色,开口吟道:西湖东边几柳树,众才子听后相互看了一眼,但未表态,等着下文。李调元又道:西湖北边几柳树;人们一阵哗然:“这叫什么话,简直糟踏了西湖的美景!”只见李调元微微一笑,大声念道:垂下丝条千万缕,唤得春风长此驻。

才子们听后,觉得诗中有情有景,转结有序,合仄压韵,琅琅上口,不禁同声赞道:“佳句呀!佳句!”此时大家方才明白,来人并非平庸之辈。忽然有人问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可否告知?”

李调元没有答腔,便绾袖伸手,醮着酒在桌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扬长而去。众人围上前一看,那诗写道:李白诗仙名千古,调雅意奇品行高;元是蜀中学院客,也使两江尽折腰。

才子们看了半晌,不解其意,老学士告诉他们:“这是一首藏头诗。你们看:这不是‘李——调——元——也’吗?”众人一听原来这人就是主考大人,立时傻了眼。

忽然,一个学子问老学者:“他刚才说的‘凤张嘴,龙摆尾’是何意思?我想了半天也不明白。”

老学士叹了口气,瞪着眼道:“凤张嘴、龙摆尾不都是‘呼哧、呼哧’吗?李大人是在骂你们‘胡扯、胡扯’呀!”说完白了他们一眼,拂袖而去。

然而,这伙学子们领教了李调元的厉害,心中仍然不服。没过几日,其中六个自恃才高的学子便去邀李调元同游西湖,想乘机羞辱一下李调元。李调元未露声色,欣然应邀。

西湖夜景,波静月明。李调元与六才子放舟湖心,品酒赏月,甚是高兴。六才子频频向主考官敬酒,不大一会儿,李调元便醉倒在船头上。

六才子见李调元醉了,异常兴奋:何不趁机羞辱他一番呢?于是你一句我一句,也作了一首藏头诗,六人一齐冲李调元念了起来:李白醉死诗难填,调到河里喂龟鼋;元是川中浪荡子,也来两江作昏官。

六人念罢一齐开怀大笑:“这下主考官被我们臭骂了一顿,他没词儿了吧?”其中一个上前摇晃着李调元,故作高深地讥讽道:“李大人,古人咏诗爱以数字入律,而且都是以顺为序,不知大人现在能否以逆为序,吟咏一番这西湖夜景,也不枉今夜对酒当歌呀!”

其实,李调元并未真醉,一见六人手舞足蹈张狂地当面羞辱自己,早已怒不可遏,猛然抓住一人的手腕,厉声质问:“今天是几日?”

那人吓了一跳,随即答道:“看天色已过夜半,该是十九了。”

李调元一听,一跃而起,端起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对着明月高声吟咏起来:十九月儿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鼓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吟毕,李调元醉眼迷朦地望着六才子,豪放地大笑起来。

六才子见李大人醉后尚能作诗,而且情景融汇信手拈来,笑骂皆成文章,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从此,两江的才子们真正佩服了李调元,再不敢高傲狂妄,而是更加刻苦地学习攻读了。

霜桥梅花

乾隆年间,大学士李调元有一次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酒店歇脚时,见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却只有上联: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晨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就随口吟出上联;但费尽心机,也写不出下联,故挂在这里,以求佳对。李调元思虑再三,终无中意之作,忽然几只乌鸦飞过来,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索来纸笔,将下联一挥而就: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上下联对仗工整严谨,真是天衣无缝。

桂林有一名胜叫斗狗山。有一天一书生上山赏景,忽见山上山狗相斗,于是吟出上联:

斗狗山上山狗斗

此联为回文联,书生虽反复琢磨,下联终不可得,直到有一天他游历龙隐洞才恍然大悟:

龙隐洞中洞隐龙

书联为祖宗忏悔

清代乾隆朝,有位江宁人秦大士考取了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很有点名气。多亏皇上比较开明,只重才学,不查祖宗,否则秦大士无论如何也休想作官。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后人。一次,他与几个朋友游杭州西湖,一路笑谈,不知不觉到了岳庙、岳坟一带。大家一想,坏啦,怎么来这儿了?这里庙内有岳飞的塑像,坟前有秦桧和夫人王氏的跪像,而且那脖子上还分别挂着一副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是摹仿秦桧的口气写的:我本是没良心的人,可要是有个好媳妇,何至于闹到现在这样整日跪着的下场;下联是摹仿秦桧老婆的口气写的:我虽然是长舌妇,吹枕边风给你出过坏主意,可要不是你这老贼心狠手毒,害死岳飞,我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让千人啐、万人骂。

游到这里,秦大士一言不发。偏偏同行者有位不知根底的人对他说:“涧泉兄,是不是也题上一联呢?”

大家心里一阵发毛: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好在秦大士并不恼怒,神情坦然地吟出一联,为自己解了围: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罗锅刘墉对联趣谈

才子王尔烈妙联趣话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但没能及第。44岁时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凤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

游湖得妙联

王尔烈小时候因为家中很贫穷,念完四年书就到千山龙泉寺去干活,可是他一有空儿就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有一天,元空方丈带领小和尚划船游湖。

船划到大安寺时,寺中有一个小尼姑在湖边打水,她看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便笑了,说出一句: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此联出得很形象,船上的小和尚听了,没有人能对上来,他们羞得脸都红了。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地瞅瞅小尼姑打水的样子,一句下联随口而出: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打水时,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个美人。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不久,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

白塔联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三十九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做翰林,授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王尔烈幼年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一年秋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他们漫步郊外,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情生景,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思索片刻,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