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18468800000002

第2章 五代

对联始祖孟昶的第一个对联

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赞,字保元,汉族。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出生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后蜀广政三十年(964年),都城被宋军包围,孟昶投降,次年卒。

(传说后蜀主孟昶十分少奢侈,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后期朝政更是十分腐败。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的大将王全斌以两路讨伐,包围了成都府之后,孟昶投降,被押到汴京,赵匡胤爱才,封他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让他住在朱仙镇。

又到过年的时候了,身为俘虏的孟昶按照每年的规矩,让学士写词,想放在自己的寝室门外的桃符板上挂着沾些喜气,这一年也不例外,看到新年贴的门神,他就让自己的属下——学士幸寅逊写词,幸寅逊写了好几副词,孟昶都不满意,最后,干脆自己拿红绢,在红绢上书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

挂在门神两旁,从此,门神配上了对联,中国也出现了传说中最早的对联。)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将某些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现象,误认为是神鬼作怪。于是,便在春节时,用传说可以“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上“灭祸降福”之类的吉祥话,钉在大门两旁,这样的木条,人们把它称做“桃符”。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春节时,要翰林学士作诗句题写桃符。他命一个名叫辛寅逊的学士为自己寝室门的桃符题诗,辛寅逊拟出诗句后,孟昶觉得诗句文辞欠佳,很不满意。于是他便自己拿起笔来,亲自写了一联诗: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应春节的气氛。这两句诗分别写在两条桃木板上,一左一右,嵌缀在孟昶的寝室门旁。

孟昶题写的一联桃符诗句,被人们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就由这时候正式诞生了。

公元965年,后蜀国为北宋所灭。孟昶归降了北宋,被封为秦国公,当年就死去了。但是,他首创的春联习俗,却一直在我国流传下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