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18468800000011

第11章 明朝(2)

朱元璋提笔蘸墨精心构思起来:对联的内容应结合这户人家的情况才好。便问:“你家是干什么行业的?”

胖老板一五一十地回答说:“我家姓苗,世代做屠户,兼做阉猪的营生,个个男子都是这两行的能手。”

朱元璋知道了,便迅速产生联想,构成一副对联,大笔一挥而就: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写好了对联,放下卷起来的袖头,也不给他们念念、解释解释,拍拍屁股就走了。

在旁围观的几个人,见朱元璋匆匆离去,凝视对联上龙飞风舞的墨迹,有点疑惑不解。其中一人发觉他的脸特别长,联想到当今皇上是个马脸,不禁猜测:难道会是皇帝秘密出来私访?于是尾随在朱元璋的后面,果然见他进皇城去了。

朱元璋进皇城后,很不放心,便派人到苗家查看。仆人见苗宾门楹仍未张贴对联,便进屋责问。苗屠户用手指指着墙壁回答说:“找们猜测书联人是皇上,把他写的对联当作御书挂在正屋,焚香祝福啊!”

仆人回皇宫禀告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即令仆人赐给苗家白银三十两。

游集市联赐祭酒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微服漫步于京城的大街小巷,浏览市容。当看到京城到处是一派国泰民安的气氛时,心中无比欢快,走着走着,来至集市街中,见一卖藕农民守在筐边卖藕,即凑上前去,从筐中拿起一支洁白、粗壮的藕着了看后,自言自语地说:

一弯西子臂;

买藕的农民听后,品味这句话,觉得是一副对联上联,即抬头看了看陌生人,不知道他是皇上,望着断藕上的一节藕眼,笑接:

七窍比干心。

他们俩一吟一接,刚好合成一副对联。朱元璋真没想到这位藕农有如此才华,因欣慕他的文才,久久不愿离去,还要藕农与他联句,藕农也不推辞,只说:“请便吧!”

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又出一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那藕农一边应酬卖藕的营生,一边接出下联: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朱元璋大喜,即命卖藕农民随行,亲封他为“祭酒”的官职。

莫愁湖联封徐达

明朝开国以后,徐达被朱元璋晋封为中山王,又称为魏国公。徐不但长于马上用兵,运筹惟幄,而且棋艺十分巧绝。朱元璋与徐达同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从小就一起从戎反元,十分要好;加上徐达棋艺高超,所以朱元璋常常邀约他到莫愁湖边的凉亭对弈,同时还一边弈棋一边对句。但他每与朱元璋对弈,总要败阵。朱元璋下了决心,要让徐达亮出真本事来。

在一个初春的日子,朱元璋又邀约徐达去莫愁湖下棋,徐达欣然前往。

他们来到莫愁湖边凉亭,开局之前,朱元璋说:“今天下棋,立个规距:一、要一边弈棋一边对句;二、你若胜了我,我就把莫愁湖送给你。”徐达点头应允。

开局后,君臣间你冲我杀,互不相让。中途,当徐达沉思一着子如何下法时,朱元璋眼观亭外湖边柳絮纷飞,想起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黄山谷下棋时所作的对联,信口吟出苏东坡所吟句: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徐达把手中的棋子下到要紧部位时,接上了黄山谷的一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君臣间对视一笑后,继续围杀。

这一天,他们从旭日东升开始布阵,直到红日西沉,还不分胜负。

朱元璋棋兴未减,叫人掌灯,挑灯夜战。

这时,寒风瑟瑟,水波粼粼。朱元璋探头仰面观赏天上的星月,即兴构思一上联,要徐达接对: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徐达浏览了一下夜景,见地下纵横交错的人行道,顿生灵感,迅速构思出了下联:

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敢弹?

过了一会,朱元璋又将上联略作改动,吟出: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徐达略一沉思,迅速对出下联: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聚会。

夜深了,二人杀得依然难解难分,这时,干脆不对对联了,各自专心致志地调遣棋子。

一局总算围成了,朱元璋大笑了起来,吩咐侍人备酒,并向徐达说道。“这一回,我是真的胜了!”

徐达谦和地对朱元璋说:“这盘棋,还得请主公仔细看来,方知胜负!”

朱元璋听出徐达话中有音,又见他端坐着不露声色,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亲自举灯照棋,细心观察,发现徐达的百多颗闪亮的棋子,分明排出“万岁”(万岁的繁写体)两个字。

朱元璋惊叹不已,亲自斟了满满的一杯酒,双手捧着送到徐达的面前。徐达连忙跪下,接过酒杯,一钦而尽。从此后,徐达也就成了莫愁湖的湖主了。

多宝寺遇秀才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便频频出访各府、州、县,一次,微服私访重庆府时,他来到多宝寺游玩,面对弥勒佛,脱口说出一上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游客中重庆府秀才余文听了朱元璋的联语后,即在旁接口道: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之何所不容。

朱元璋闻语,掉头观见是一书生,主动邀请余文同去一家乡村酒店饮酒叙话,余文也不推辞。

来到乡村酒店,由于店小客多,佳肴已被游客买吃一空,朱元璋面对此情,信口又占出一联:

小村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余文把朱元璋过细地打量了一番后,观其貌,猜想可能是当今皇上,便随声应道: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大喜。虽无佳肴,二人还是从简用了餐。明太祖与之把盏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

余文双手接过酒盏对曰: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人言来语去,太祖愈觉余文有才华,在谈论许久之后,意欲授官余文。余不愿为官,托词推诿。临别时,明太祖赠余一联句曰: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余文接对: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朱元璋赞叹道:“真贤才也!”

余文向朱元璋拜谢而去。

佳节考监生

又有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访某州。时值中秋佳节,投宿一家客店。小店客满,店家让出儿子的新房给他住。在他之前,已有一书生模样的青年人住进了。二人见面后便攀谈了起来,朱元璋问明了青年人的身世,青年人原来是个监生,乃重庆府人氏,正赴京去国子监(最高学府)读书,路过此州,投宿客店。朱元璋有意考考监生的学问,便以窗外明月为题,口占一上联:

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

监生闻语,沉思片刻,猛见新床帐里挂有一副《春山飞鸟图》,即景生情,对曰:

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围中。

朱元璋大喜,即向店家要来酒菜,二人饮酒闲谈,临窗赏月,谈论时事学问,谈得很投机,毫无睡意,于是携手出店,散步于星月之下。

二人披星戴月行至店房不远的小池塘边,见池内水面如镜,星月倒影在水中,朱元璋口占一联:

小沼沉星,似仙人投下金棋子;

监生抬头远眺,恰见池塘后边的山顶上,一轮明月犹如挂在古松梢上。触景生情,即应下联: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

夜深了,他们回至店房,又谈论了一时,临睡前,朱元璋以监生的故里——重庆府为题,出一合字联: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监生通过几个小时的接触,见客人前额与下巴都很突出,八成怀疑他是当今皇上,于是恭敬地答曰:

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罢大喜,第二天,将监生带回京城,钦赐他为太学士,后官至编修郎。

省亲题联

洪武十七年(公元一三八四年),五十七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带着皇族和心腹侍从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回故里省视。

朱元璋回到孤庄村,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到村西南角山坡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的坟前,焚香烧纸,叩头作揖,肃立默哀,祭告天灵。办完这一切,便匆匆奔往皇觉寺。

朱元璋年青时,由于父母、兄长早逝,家道惶惶,无处栖身,曾在皇觉寺生活了四年,先当了一段时间的“行童”,然后化缘于今合肥、六安、信阳、亳县、淮阳等千里途中。在外云游了三年多后,又回到了皇觉寺,继续当和尚。再往后,离开了皇觉寺,参加了红军,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

离开皇觉寺三十二年后的朱元璋,旧地重游,百感交集。昔日宏伟壮观的皇觉寺,由于战乱和灾荒,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只是一片瓦砾荆棘。这一切更勾起了他往日心头的凄楚,于是下令重建皇觉寺。

朱元璋返回京都不久,便给他家乡的父母官写了一封长信,精心布置寺庙的建造,并降旨:因原寺离其父母坟地太近,有碍祭祀,择地濠州钟离盛家山日精峰下重建。

三年之后,一座比原皇觉寺更加宏伟壮观的寺庙耸立在日精峰下,朱元璋亲自将寺庙更名为龙兴寺,又根据自己的身世和心情,将那年与重庆府秀才余文合成的一副对联,稍作改动,写在宣纸上,派人送往家乡,这副对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督建寺庙的官员令工匠将朱元璋题写的对联,放大雕刻在两块大理石上,嵌在寺庙的大门两旁。

打忠臣以联道歉

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有一天,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送来了一份有一万七千字的奏章,朱元璋命中书郎王敏站着读他听,王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后,元璋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说的全是空话,于是大发脾气,把茹太素叫来,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躺在床上,又叫人接着往下读,读至一万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涉及正文,建议五件事情,其中有四件事是可取的,可行的。于是,朱元璋拿过奏章,在首页批写了两句话,也是一副对联:

冗文赘句即乏味;

直言快语斯有为。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当着文武官员的面说:“茹太素有繁文之过,一份建议五件事的奏章,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却罗罗嗦嗦写了一万七千字。朕厌听繁文,打了人,承认这是过失。对于茹太素敢于直言提意见应予表扬。尽管如此,茹太素还是忠臣。”

后来,朱元璋把这件事情的经过亲自写成文章公布,并规定了谏言的格式。经过这番整顿之后,奏章只陈实事,从此朱元璋读文件就省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端午与春秋

沈应一日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时值五月初五端午节,太祖出上联命沈对下联。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沈应随口对付:“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端门、午门均指南京故宫的门名,明代春榜,指科举会试与殿试,也叫甲榜;秋榜,指科举乡试,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甲榜取进士。以春秋两榜对端午二门,又由端、午合成端午转成节名,由春、秋合成春秋转成书名(或表示一年),均恰到好处。

对联试太孙

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大本堂,特地试探皇太孙朱允炆的才思和学问,令其赋诗一首。朱允炆的诗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汪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喜欢豪放、粗犷的诗风,看了诗后,觉得缺乏气度,很不中意。

为了进一步试探和启发皇太孙,朱元璋即兴出一对联上联,要他续对下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允炆沉思一阵后,对曰:

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元璋紧锁双眉,摇着头说:“对是对上了,调子仍是低沉,毫无气魄。”

善于逢迎父皇的四子朱棣在旁,见此情景,即上前奏对道:

日照龙鳞万点金。

对句很合朱元璋的口味,他转忧为乐,后来,更是几次想废太子而立朱棣,最终因为大臣们的阻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与马皇后对句

一天晚上,朱元璋退朝同到内宫,在宫中拿着把白折扇,来回踱着方步,在思考当朝时还没有处理的一些事情。马皇后为了照顾皇上的身体,让皇上从倦意中解脱出来,便以朱元璋扇子上的画为题,出一对联上联:

扇描墨龙,呼风不能唤雨;

朱元璋顿从倦意中清醒过来,掉头望着妻子,莞然一笑,品味着皇后的上联,忽见皇后穿着一双绣有金凤的绿色缎面鞋,即续对曰:

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

夫妻二人爽朗大笑了起来。

马皇后出身贫贱,很体恤下情,常常规劝丈夫要多与大臣们交好,有事要商量商量。她常对丈夫说:陛下不忘和我贫贱时的日子,也愿不忘和群臣过的艰难日子,常常这样想,有始有终,才是好事呢。

有一次,朱元璋一意孤行,要杀开国元勋刘基,也就是他当大元帅时的军师刘伯温。后在许多大臣的保举下,才让刘基告老还乡。他把这事跟皇后说了,马皇后听后,连忙以对联形式作答:

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对对对;

朱元璋听出皇后作答的话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是,以内宫中妃嫔每天朝拜自己的情形续接了下联:

姐姐妹妹,整整齐齐,排排排。

洪武十五年(公元一三八二年)八月,马皇后病死,时年五十一岁。朱元璋悲痛不已,朱元璋特地为她题写了一副挽联:

宝瑟无声弦柱绝;

瑶台有月镜妆空。

对联大师解缙佳联佳话

解缙(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今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三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明成祖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

与父为联

解缙从小就能言善辩、聪明过人。别人问他,他都能应声成文。人们都很惊愕,认为这个小孩不简单。一天,有人到他家中来。解缙的父亲正抱着小解缙,把他放在椅子上。这个人看见这一切后,就说了一句:

父立子坐,礼乎?

意思是小孩子坐着,大人站着不成样子。

解缙应口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解缙七岁时,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把脱下的衣服挂在老树上说了上联: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望着波澜壮阔的江水,马上对出下联:

万里长江作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