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通往智慧之路
18463500000004

第4章 当代哲学“应用”何以可能?

一、为什么不能质疑哲学的本性?

经常有人问我:“哲学有什么用?”提问者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想直接把握哲学的用处,想从“经济学有什么用”、“法学有什么用”这个层面上把握“哲学有什么用”;另一类则是从质疑的角度表达对哲学以及对哲学研究者的嘲讽,意思大概是:“哲学有用吗?”面对这两种提问方式,我们都无法立即回答,但可以作出的判断是,第一类提问者应当用一定的时间学哲学,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哲学诉求的价值理想;第二类提问者则只有在经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才有机会反思,剥离表象世界对他思维的束缚,确立对“智慧”的敬畏,从而获得理想的人生。

在当今时代,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经久不减,以至于哲学“无用”、“可有可无”、“应当消解”之类意见此起彼伏,对哲学的拒斥被视为理应如此。为此,哲学家们对“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作出了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回答,同时强化了对哲学问题意识的反思。可以说,只要人类生活还需要理想世界的智慧感召,哲学的使命就不会终结。因此,不能质疑哲学的本性,但是,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以哲学的方式面对生活世界,如何确立超越当下的理想境界与实践方法,进而在学用结合中审视哲学的现实功能。

泰勒斯

古希腊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被记载的思想家,在天文学、数学、哲学等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为回答“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作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努力,形成了理解哲学命题的经典案例,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泰勒斯。众所周知,学识渊博的泰勒斯善于观测天象,据说他通过目测和钻研,最早得出了一年有365天这个结论,还曾经准确预测到一次日食。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泰勒斯仰望星空,发现第二天有雨。由于专注于观测天象,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个坑,不慎掉进坑里。当人们把他扶起来的时候,嘲笑他只关注天上而忘记了脚下。这种思路后来长期被用来指责哲学家的思考远离日常生活世界。据说为了驳斥“哲学家无用”之类论调,泰勒斯运用他关于橄榄可能涨价的判断,通过商业手段,挣了一大笔钱,以此证明哲学家并非无用,只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能总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黑格尔据此认为,一个民族只有拥有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的论断是:“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但是,由于不能为各种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答案,哲学曾经被视为“无用”之学,对其“无用”之“大用”的强调也因为“脱离实际”而被人们束之高阁。所以,现在有些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学哲学专业。有一次,一位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来问我:学什么专业好?我问这个孩子:你喜欢学什么?孩子看了他爸爸一眼,弱弱地说了一句,我喜欢学哲学!他爸爸瞪他一眼说:别说话。然后对我说:别听他乱说,这个孩子不懂事!我想我比这个孩子更不懂事,起码我在他喜欢哲学十几年前就开始喜欢哲学了。然后,我问他爸爸,你想让孩子学什么?他说经济学怎么样?我说很好啊!可是,为什么让孩子学这个专业呢?他笑了,说以后可以挣钱嘛!原来如此。后来我开玩笑说,或者可以成立一个“挣钱学”专业,一定比经济学更引人关注。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关注功利性诉求,但几乎无一不蕴含着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目的。如果仅仅将经济学理解为逐利的技巧或挣钱术,则无疑矮视甚至消解了高于利益诉求的生活目的,在这种单向度理解经济学的语境中,哲学的处境可想而知。

当人们赞赏具体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现实作用时,往往会质疑哲学有什么用。哲学确实没有科学那样“有用”,因为它不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哲学家所要思考的是具体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以科学的有用性为标准,来衡量哲学是否有用、有什么用,体现了对哲学本性的误解。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哲学被看作近乎无价值的存在,因为哲学研究几乎不能直接解决任何具体的现实问题。这种理解哲学的方式是浅薄的,尽管哲学家同样关注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世界,但哲学不停留在“常识”的思维层面,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形上之思是深层次的,因而有些沉重。

沉重的哲学不能脱离日常生活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仍然是物理学”,“物理学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形而上学的历史和本质”,这不仅因为失去“物理学”的基础,哲学可能成为流沙之上的房屋,还因为“物理学”世界需要理想,与哲学保持着内在关联。当代哲学家明显地反映了“改变世界”的实践诉求,尽管不放弃形而上的理想指向,但是,提倡哲学致思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因为“反思首先是以一种现有的对象关系为前提,倘若他不想在自身中凭空旋转”。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拓展了原有的学科规定,诚如普特南所说:“哲学不仅仅是,也不可能仅仅是,而且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纯学术的学科。”哲学无疑可以是纯学术的芳草地,但哲学还应该延伸更宽广的生活空间,传播爱智慧的生活态度,确认在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哲学研究因而是从“识知”而抵达“智知”的过程,或是一个“转识成智”或“穷识见智”的过程。“智知”让我们进入了可能的世界,进而生“无限心”,在对生活实际的理解中把握“思”的真实。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以心静观真际,可以使我们对于真际,有一番理智底,同情地了解……对于真际之同情底了解,可以作为入‘圣域’之门路。”冯友兰:《贞元六书》,上册,1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当然要享用科技成果,以科学观点理解现代生活,但不能因此忘记对智慧的求索,不能忘记探究“思”的真实之路。

因此,不能以科学的有用性为标准来评判“哲学有什么用”,这种评判实则反映了人们对哲学本性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判者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拒斥,甚至完全是从功利角度理解问题的。哲学最重大的理论困难是难以得到直接证明,但是,很多来自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并非功利思维所能解释,当代哲学的理论进路因而要保持对哲学本性的坚守与辩护。在坚守哲学本性的同时,当代哲学理应面向生活世界,确立问题意识。从问题意识角度反思哲学的有用性,体现了当代哲学家的实践自觉。

二、哲学应用如何面向生活世界?

哲学境界为人类提供超越的启示,但不会忘却成长的历程,它的超越无法离开生活的基点。人们对哲学的青睐正缘于此。

所以,当代哲学家在追问终极意义的同时,自觉地将哲学的功能作用于日常生活世界。哲学家将这种努力称为哲学应用,以应用的方式展开思考的哲学被称为应用哲学。尽管人们对应用哲学的表述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学者将其称为领域哲学或新兴哲学,但哲学应用所体现的形上智慧的实践功能毋庸置疑,形成的哲学分支学科日益呈现繁荣的理论图景。由于“实践的首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当代哲学家将视野投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领域,提出了很多有益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知灼见。可以说,立足于生活世界,关注时代的命运,在应然层面完善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哲学家的理论眼界。当代哲学家不缺乏批判意识,同时还致力于批判对象的完善。正如罗素所说,“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哲学家应该“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为此,必须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具体分析当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致力于从多角度提出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

当代哲学家没有栖居在实践的世界之外,而身体力行地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生长点,这种努力反映了马克思对哲学的希望。青年马克思曾指出:“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哲学与世界的一致性表明,哲学是基于实践的理性升华,哲学的应用以理想超越现实,以实践的不断提升作为应然的“路标”,人们要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为世界赋予新的“意义”。当代哲学家不仅仍然以精神家园或终极关怀的方式证明哲学思维的有用性,而且通过审视生活中呈现的当代热点问题,体现应有的问题意识,致力于为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进而实现对实践的引导。

当代哲学的应用应具有高远的视野。哲学若与现实重叠,反而可能看不清现实,也难以发挥哲学的功能。哲学应用不是简单地用哲学原理与生活实际对号入座,而具有复杂的运作机制,“要经过几处原理(理论理性),在从实践理性到实践活动的‘双重变奏’,即二次转化过程,亦即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过程。前者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是完成‘第一变奏’;后者则是整个哲学应用的任务,是要完成‘双重变奏’”。哲学应用不是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接,它不仅要关注现实,而且要超越现实。哲学应用不是目的,而是审视和完善未来生活的方式。哲学应用在“已是”通往“将是”的过程中展开,不缺失境界和意义,哲学应用的自觉其实是人文关怀的自觉。

当代哲学的应用不是为生活世界作“注脚”,更不是工具理性的附庸。当代哲学家关注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过程,致力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境遇,这种应用意识表现为对生活世界的实践反思。如果说哲学应用意味着哲学以现实的方式为自身有用辩护,不如说哲学应用的对象以哲学的规定为自身的价值辩护。当代哲学以创造性的方式应用,不会消解于具体科学之中,不会仅仅成为科学的理论解释。当代哲学的应用具有现实的基础又超越现实的内容,它开掘了人的潜能,体现了人对现实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对哲学的应用与科学的应用不可等同视之。

2011年3月11日,日本爆发了强烈的地震和海啸,福岛核电站随后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件,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全球为之震惊。当人们探讨防止核泄漏的具体方案时,哲学家不可能为之提供直接的帮助,这要依靠科学家的研究和行动。但是,关于如何确立未来解决核危机的总体思路以及如何引导人们秉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这场严峻的灾难,哲学研究者应当反思人类的核问题,“面向事情本身”,开启未来之思。当辐射愈益严重的时候,很多地方出现抢购碘盐的现象,当很多数据和科学分析证明抢盐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很多人仍然将信将疑,以至于购买了几十袋食盐和几十瓶酱油,其数量够一个普通的家庭使用几年。哲学研究者应分析和缓解这类现象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判断力,使人们脱离无所适从的境遇,进而在高远的精神追求中使人们获得生命的安顿。

当我们分辨了人们对“哲学有什么用”的质疑,思索了确立问题意识对于当代哲学应用的重要价值之后,应进一步理解哲学的社会功能,把握“学哲学用哲学”的思维路径,从而实现哲学的学用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如何在学用结合中审视哲学的社会功能?

有一则关于因纽特人捕杀北极熊的故事。北极熊嗜血,因纽特人将沾满鲜血的利刃放在水中结冰,然后将一个个以利刃为柄的冰棒悬挂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当北极熊嗅到血腥气的时候,便赶来用舌头舔食,当舌头被冰冻麻的时候,冰棒里的利刃露了出来,这时的北极熊仍然不放弃美味,舌头被利刃划破,它已感觉不到疼痛,也不知道目前享用的竟是自己的血,当失血过多的时候,北极熊倒在了雪地上,因纽特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捕获了庞然大物。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欲望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欲望的海洋之所以湮没一个人,固然因为外界的强敌设置陷阱,但更重要的在于,渐渐失重的心灵越过了自身的限度,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与人生价值的根据。这个故事及其启示令人深思。

学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记住某些确定的知识,而是掌握生成性的方法,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审视开放的世界,体现人文关怀的境界。如今,很多人把“忙”和“累”当作口头禅,生活习惯和生物钟的紊乱使酗酒成癖、以车代步、晚睡晚起的现代人走进都市误区。匆忙的人群,纷扰的人流,忙得呼吸几乎不能匀畅。整日沉湎于消遣、在抑郁中放逐、在低级趣味中沉沦、在酒精的麻醉中不知所云的人们需要“爱智慧”,需要倾听善良而积极的力量,弹奏自己的生命强音。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应用十分重要,我们应在生活中发掘和运用哲学的社会功能。

当代哲学寓“解释世界”于“改变世界”之中,“哲学的世界”以时代变迁为背景,适应变化的现实的需要,创造性地勾勒了改变现存生活的近景和超越当下事实的远景,从而体现哲学应用的合法性,彰显了当代哲学的社会功能。伽达默尔说过:“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当代哲学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能够展望当前事物的发展前景,却不是天外来客的发明。当代哲学研究是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映现的,它源于人们提升生活状态的美好愿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改变现实的办法,继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凡事之所以要“三思而后行”,就在于人们的想法要尽可能融入进而超越现实生活。

当代哲学扎根于实践,探究热点问题的深层意蕴及其相互关联的场域,思索事情的性质与内在机制,面对变化发展的实践,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面对现实问题,当代哲学经由理论分析和概括,体现自身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人们理解哲学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另一种则是“从实践需要看理论”。前者从哲学文献出发,衡量现实生活是否符合文献的历史规定,这种哲学当然会体现批判的功能,但这种批判类似于鲁迅先生在小说《风波》中对九斤老太的描述:“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所以,她最常说的话是:“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容易陷入这种思维的误区。后者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尽管同样秉持自身的思想特征,但不局限于在书斋中实现理论的自我论证,而以解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自身的理论使命,在审视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致力于使经典文献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此重视理论之于实践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强调运用哲学思维理解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冲破妨碍发展的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弊端,使人们了解哲学的社会功能。

毛泽东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提倡将理论研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他应用哲学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实践论》、《矛盾论》等名篇至今仍得到国际学界的深入解读,很多学者在审慎研读的基础上,得出了新颖的解读结论。毛泽东哲学的思想深度不是通过晦涩难懂的文字来表达的,他的文字表达清楚而凝练,彰显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表达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哲学境界。毛泽东哲学的问题意识、语言风格、实践旨趣、文化品位、精神境界等对当今的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研究思路至今是中国学人促进哲学发展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研究同样体现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立足中国国情,紧扣中国问题,使用中国语言,彰显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之不仅在形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思想上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是人们对哲学的期望。为此,哲学研究者要注重哲学的传播效果,自觉、灵活地应用哲学观察社会,探索促进当今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方法,以人为本地思考科学发展的路径,诉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价值目的,做出有益于时代并使人们获得幸福的思考。

综上所述,回答“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蕴含两个可能的思路:一个是反驳对哲学本性的质疑,另一个是增强哲学的问题意识。前者驳斥了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和矮视,后者饱含着对哲学的现实价值的期待,两者都涉及对哲学社会功能的理解。当代哲学的应用反映了人们思考生活“是怎样”与“应当怎样”的智慧积淀,关注与时俱进的日常生活实践,融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它通过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甚至在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确立超越现存生活的意义视界,体现当代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实践旨趣。可以说,当代哲学的应用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它从应然角度确立追求的“路标”,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爱智慧”的方式。

推荐阅读书目

1.[德]赫斯勒,哲学家的咖啡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美]约翰·杜威,实用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5.郭国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释义,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6.郝立新等,大众哲学对话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7.董德刚,哲学与现实,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杨俊一,实践哲学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9.陈亚军,哲学的改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