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经理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便极力反对。那个工头告诉经理,他会让贺拉斯干完第一天的话之后就滚蛋。但是,那天晚上的工作业绩显示,贺拉斯干的活是全公司职员中最多的,而错误率却是最小的。十年之后,贺拉斯成为了一家小型印刷公司的合伙人。他还创办了《纽约人报》——这是当时全美最好的周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获得巨额的利润。
1840年,当哈里森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时候,贺拉斯创办了《小木屋》报纸。很快,它的销量已经达到了九万份,这个数字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由于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因此他还没有赚到很多钱。他下一步的大胆尝试就是创办《纽约论坛报》,每份的价格是一美分。为了打开销路,他还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千美元。在出版第一期时印刷了五千份。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五千份报纸都销售出去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仅仅在六周之后,他的订户已经从六百户增加到了一万一千户。订购《纽约论坛报》的人越来越多,就算现存的印刷机超负荷运作也已经无法满足那么多的需求了。这份报纸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创办的这份报纸的观点和风格密切相关,尽管贺拉斯作为编辑也犯过很多错误,但是他始终如一地坚持正义的立场。
1825年,著名的报业人士詹姆斯·贝内特所经营的《纽约信使报》遇到了困难。1832年,他经营的《环球》也宣告破产,后来他的《宾西法尼亚人》报也没有获得成功。当时,人们只知道贝内特是新闻界中一个聪明的记者而已。经过十四年的辛勤工作,他积攒了几百美元。1835年,他找到了贺拉斯·格里利,想与他合作创办《纽约先驱报》,这是一种崭新的日报。但是贺拉斯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给贝内特推荐了两名年轻的印刷合伙人。随后,这两个人就与贝内特结成了合伙关系。1835年5月6日,《纽约先驱报》正式创办起来,当时,贝内特他们所拥有的资本,只能够维持报纸发行十天。贝内特在华尔街租了一间狭窄的地下室,里面只有一张椅子,办公桌是由两个圆桶上面架着一块厚木板搭成的。
就在这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他们做着印刷和其他的工作,就这样,在美国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日报的创办历程开始了。当时,这样种形式的报纸对于美国人来说还不是很熟悉,因为在此之前的报纸,大都是隶属某个党派的,所以贝内特的报纸开了一个先例。这些敢打敢拼的年轻人的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了,他们真正地向美好的理想迈进了。由于他们的报纸报道迅速,内容丰富新颖,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同类的报业竞争者相比,他们的报纸在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更加能够吸引读者,这使他们在报纸行业站稳了脚跟。他们不遗余力地关注着大众的兴趣和信息的真实性,为此不惜花费巨资。当然,办报的过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起步阶段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当那栋当时气势恢宏的新闻办公大楼在纽约百老汇与安街交汇处的繁华地带落成的时候,《纽约先驱报》在报业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也就形成了。
当我们走进乔治·蔡尔德在费城的办公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一条格言,那也是激励一个一名不文的男孩最终出人头地的信条:“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拼搏进取。”在年轻的时候,蔡尔德就期望办《费城纵横》报,并且拥有出版报纸的办公大楼。但是,一个每周只赚两美元的穷孩子怎样才能办那么著名的报纸呢?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是,这个年轻人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意志坚定,孜孜不倦地为了他的梦想努力拼搏着。他在一家书店辛苦地打工,积攒了几百美元。之后,他决定开始创业了。他是从出版图书做起的,由于他出版的图书视角独特、内容新颖,很快就获得了很好的销路,由他编辑出版的《凯恩的北极远征》在当时就非常畅销。他秉持着对吸引公众注意力图书的高度敏感性,最终,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商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费城纵横》这份报纸每天都在赔钱,即使朋友们都劝说蔡尔德要谨慎,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在1864年买下了这家报纸。于是,他便开始了实现他童年梦想的旅程。他首先雷厉风行地对这家报纸进行了整顿。其首要措施就是将订购这份报纸的价格提高了一倍,同时缩减广告的版面。这样一来,《费城纵横》就靠着丰富的新闻内容和切实的新闻评论逐渐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在蔡尔德的不懈努力下,这家报纸终于得以起死回生,他的事业也变得更加繁荣兴旺了。几年之后,这份报纸的年收入达到十四万美元,迅速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佼佼者。蔡尔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同行如何削减雇员的工资,他从来都不会那么做,即使在情况非常困难的时候。
大约一个半世纪以前,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客人们都在争论到底哪幅画展现的是古希腊神话的场景,或者真实地再现了古希腊的历史。对此,客人们争论不休,气氛变得十分紧张。主人想到请一个侍者来解释画面的内涵。结果,因为这位侍者对画面意境的解释细致入微,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观点深刻,使得所有在场的人都震惊了,辩论停止了,所有的人都对此心悦诚服。
“先生,请问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一位客人十分尊敬地询问这位侍者。“阁下,我在很多学校都学习过,但是其中学习时间最长、学到东西最多的那所学校叫做‘逆境’。”这位侍者回答道。他就是让·雅克·卢梭。尽管此时他还只是一个卑微的侍者,但是他作为当时法国最伟大的天才,他那充满智慧的著作使他享誉整个欧洲。卢梭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激发了他的灵感和才华。
一个名叫普拉特·斯宾塞的男孩,由于家庭贫困,他连鞋都买不起,只能光着脚走路,更别说买练习书法用的纸张了。然而,凭借着刚毅的性格和艺术的天赋,他以伊利胡光滑的沙滩为大自然赋予他的最好的书写纸,坚持练习书法,后来他终于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还创造了斯宾塞式书写体系,并坚持着他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使生动的书法艺术成为生活的精美写照。
当威廉·科贝特身上只剩六便士的时候,他来到皇家花园找工作。他说:“我穿着破旧的衣服走在里士满的街道上,当时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三便士了,突然我从书店的橱窗中看到一个小册子,封皮上面写着‘木桶的故事,三便士’。题目非常奇怪,不禁引起我的好奇。但是我只有三便士,如果买了它,我就没有钱吃晚饭了。可最后我还是进去买了那本书,耐心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便走到了花园的拐角处,那里有一个干草堆。”他一直看着这本书,后来便睡着了。鸟儿将他吵醒的时候已经天亮了。他在花园中找到了工作。整整八年时间里,他都是干着跟着牛犁地的工作,渐渐的,他感觉到了厌倦、乏味。后来他跑到了伦敦,又干了八九个月抄写法律文书的工作,接着就应征参加了一个步兵团。在当兵的第一年里,他就成了查塔姆的一个流动图书馆的常客了,他如饥似渴地饱读里面的每一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我还是一个每天仅有六便士的士兵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学习语法了。我的床位或者临时床位的边上,就是我学习的地方;我的背包就是我的书包;一块木板放在膝盖上,就成了我的简易写字台。在一年的时间内,我想尽各种办法学习,但是从来没有为了学习而买过任何专门的用具。我没有钱买蜡烛或者灯油,在寒冷的冬天,除了火堆发出的微弱的光线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可利用的光源了。而且即便是利用火堆的光来看书,也得等轮到我值班的时候才可以。
为了买钢笔或者纸张,我不得不节衣缩食,所以通常我都是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那些安静的、能够自由学习的环境不是我能支配的,我常常都是在战友们高谈阔论和各种喧嚣声中看书写字的。你们能够想象到,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些最没有文化和最野蛮的人吗?
为了买一支笔、一瓶墨水或者几张纸,我通常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每一枚用来买这些东西的小铜币对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们对我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我身体健壮、体力充沛。每周还可以得到两个便士的零花钱,当然食宿是完全免费的。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场面。有一回,我到市场上买了所有的所需品之后,发现身上居然还剩下半个便士,于是就决定第二天去买条鲱鱼。那天晚上,我强忍着饥饿上床睡觉了,几乎都要饿晕过去了。不幸的是,当我脱下衣服的时候,发现那半个便士竟然不翼而飞了。当时我绝望地爬在发霉的床单和毯子上,像个孩子似的嚎啕大哭起来。”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当中,科贝特仍然能够直面困难,积蓄力量,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且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说:“我在这样困苦的境况下都能够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就,那么世上的年轻人还可以为他们的漫不经心和无所事事找到借口吗?”
汉弗雷·戴维出身贫寒,他受到教育和获得知识的机会都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他虽然不是命运之神的宠儿,但却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恒久耐力的小伙子。在药店工作的时候,他能够想到把破旧的平底锅、烧水壶和各种瓶子都拿来做实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后来,戴维成为了电化学的创始人,并出任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
纽约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瑟罗·威德评论道:“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农民的儿子,但是他们在艰苦而紧张的劳动中,找到了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机会。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夜晚,你烧水的时候注视着炉火,白天的疲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慢慢驱散,你的思维就会逐渐活跃起来,智慧的光芒足以照亮所有黑暗的地方。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一个叫‘大松树商店’里度过的,因为老板性情温和,他允许我在那里借着店铺的灯光看书学习。我还记得,当时在那里看完一本讲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书。 那场伟大的革命导致时势风雨变幻,不仅引发了大量的流血牺牲,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领袖人物,这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可以说,当时读的那本书给予我的感悟要多于我以后所读的所有书。还有一个场景:当时我买不起鞋,就在脚上裹了一团棉絮,以此来保暖,在齐膝的雪地中我艰难地行走了两英里,终于从凯斯先生家里借到了我喜爱的书,当时我真是欣喜若狂。”
在八月的一个下午,西奥多·帕克胆怯地问他的父亲:“我明天可以休息一天吗,爸爸?”帕克的父亲是莱克星顿地区一个卑微的水车木匠,这个最小的儿子的问题使他感到惊奇,因为这时候他手头的活很多。但是,当他看到儿子期望的眼神时,他还是答应了。第二天,西奥多很早就起床了,在充满淤泥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了十英里,终于到达了哈佛学院,因为今天他要参加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考试。从他八岁起,家庭就没有能力让他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了,但是他总是想方设法的在每年冬天的时候挤出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在犁地或者干其他的活儿的时候,他总是在头脑中回忆和背诵学过的知识,直至烂熟于胸为止。但是有一本他非常想看的书却怎么也借不到。于是,在一个夏天的早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就起床跑到原野上采摘了一筐苹果,然后到波士顿的市场上去卖,用赚来的钱买了那本渴望已久的拉丁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