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90

第90章 深山避暑 客卿进谏(4)

王挑起的一场风波由孟子平息了,风波过后,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王在雪宫住了二日,悻悻地返回了临淄。

时令刚过中伏,暑热未退,故孟子仍留在雪宫陪齐宣王赏玩山水风光。一日出宫向东,来到一处,在对峙的两座峭壁之间,有三块巨石互相衔接抵撑成桥形,世称“仙人桥”。桥下是万丈深渊,隐约能够听到涧水奔腾的轰鸣声,似在千里之外。立于桥上下望,不见其底,只见云穿雾突,只觉寒彻肌骨,毛骨悚然。周围的山峦,身边的悬崖,俱都云谲波诡,一行七八人彼此相互搀扶,颤巍地步过桥去,坐于一块大蘑菇石上歇息喘气,领略这神仙的境地,品评这成仙的滋味。也许大家都沉醉于仙界幻景之中,半天谁也不言语,后来还是孟子首先发言,他问齐宣王:“陛下可曾听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事?”

齐宣王回答说:“偶有耳闻,夫子请言其详!”

欲霸诸侯、王天下的齐宣王,积极入世,欲解民倒悬的孟子,毕竟不是超尘脱俗的道家,他们置身于仙境,却在讨论尘俗的兴衰。

赵武灵王是一个好武任事的国君,他长得非常威武,身高八尺八寸,远在“昂藏七尺之躯”以上,而且相貌堂堂,有龙虎之威,满脸的络腮胡须,皮肤黝黑而发亮,胸脯有两尺宽——气雄万夫,志吞四海。赵国的北边与胡人接壤毗邻,胡人是游牧民族,为了生活方便,同时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好勇斗狠,所以服装是短衣窄袖,甚至露出一条臂膀来。而汉族的服装,受礼乐之熏陶,向来是宽袍阔袖,走起路来翩翩起舞,两只大袖子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雍容有致,的确是很好看。赵武灵王为了使赵国强盛,下令废弃中国原来的服饰,改用胡人的装扮,希望借此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一决定遭到赵国王室与大臣们的纷纷反对。

有一天,赵国的辅臣肥义和赵武灵王闲聊,问赵武灵王是否想过世局的变化,军事的部署,先王们如简王、襄王等当年的勋业,以及和胡人们的利益相处等等问题。

赵武灵王说,后辈的君王,不忘前辈君王的功勋德业,这是做君主的本分。而为人臣者,则应该研究这些资料,记取历史的教训和榜样,辅助君王,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时教化人民有所作为时,就要显扬先王的功业。作人臣的,在不得其位时,要涵养孝悌谦让的德性;在显达时,就要为百姓们谋福利,同时辅助君王的功业。这就是君道与臣道的不同。

现在我想向胡、翟这两个邻邦拓展领土,以继承襄王未完成的功业,但是也许我这一生都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当敌国弱小的时侯,我们才能趁机拓展领土,才能够用力小而功业大,不必耗尽民力,而得到如先王般的功业荣耀,但目前的情势是强邻压境,胡人、翟人都那么强悍,这就难办了。

现在我也有我的构想,然而凡是有卓越功勋的人,在当初往往会留下不同的习俗,违情悖理的恶名;有独到见解的人,在当初又往往得不到人家的信任,会受到妒忌和反对。

肥义却是赞成赵武灵王的,他说,对一件事犹豫不决,就难以成功;对一个行动迟疑不定,就难有结果。现在你不妨决定这一革新措施,不要顾虑别人的议论。俗话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从前舜到有苗去,曾经随俗而舞,而禹甚至敞开衣服到裸体国去访问。他们都不是为了纵欲和享乐,而是为了德业上的远大理想而随俗变通。所谓“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一个笨人,在事情发生之后,都还不明究理;而聪明人,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已洞烛先机。你就照这决定去办吧。

赵武灵王不是对穿胡服这件事本身犹豫,而是怕天下人讥笑。既然肥义也坚决支持,便下定了决心,自己先做了一套胡服,准备早朝时穿起来和群臣见面。

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长辈,素有威望,赵武灵王恐怕遭其反对,先派了一位大臣王孙緤(xiè)去疏通,请公子成也能响应改换服装。疏通不成,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解释,说服装不过是要穿用方便,礼义也是为了处事方便。古圣先贤订下的礼法,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礼而来的。像南方的越国,他们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衣服不整地露个右膀子,浑身刺满了花纹;而吴国人甚至把牙齿染成黑的,额上刺些怪里怪气的花纹,头上戴的是鱼皮帽子,衣服则缝得粗里粗气。这在我们看来,简直就像野人,但他们却觉得安逸而自在。总之,不同的装扮,都是因地制宜,只要对大家方便,不一定要统一,像儒家,同是一个老师教的弟子,他们发挥的文教就各不相同。最后他指出,变更服装,是为了便利于教百姓习武,以达到开拓领土的目的,以洗雪国耻。于是公子成同意了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