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37

第37章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1)

【第八章】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植物,上有茎叶承受阳光雨露,下有根系吸收养料水分,故能开花结实;动物,或自身能猎取食物,或靠人类饲养,故能繁衍孳生;人则有别于动植物,他除了生理性的需求与发展外,还有社会性的需求与发展,这便是培养品德,完善人格,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这一重要任务需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完成,而学校教育则占了重要比例。无玉工则无晶莹碧透的美玉,无冶金工则无耀眼生辉的黄金,无纺织工则无闪闪发光的锦缎……无为师者,社会则混沌蒙昧,人类则愚蠢野蛮,无异于禽兽。孟轲将带领弟子春游峄山所得,秋察水所获视为璞玉、矿石、蚕茧,返校后便花大力气和同学们一起雕琢、冶炼,纺织,把原料加工为成品。他列出了几十个题目让大家思考、讨论,然后取各自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成有分析、有见解的文章,相互宣读交流,从中抽象出若干富有哲理性的条文,共同遵照执行。例如,在立志方面的有:“待文王出而后奋发者,凡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亦能奋发而有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即为尧也。”在守身方面的有:“君子之操守,先修养其自身,后影响他人,从而使天下太平。”“自身不依道行事,道难行于妻子,更不必说他人;不以道使人,妻子亦不听使唤,更不必说使唤他人。”在自律方面的有:“仁者如射:射者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躬自问而已。”“己不正则未有能正人者。”在涵养方面的有:“倘有人对我蛮横无理,君子必反躬自问:我必不仁,我必无礼,不然,他何以会以此态度待我呢?反躬自问的结果,自己并无不仁与无礼之举。那人蛮横无理的态度依旧,君子必又反躬自问:我必不忠。反躬自问以后,自己实在是忠心耿耿。那人蛮横无理的态度如故,君子必说:此乃狂者,无异于禽兽,我对禽兽又能有何责备呢?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取他人之长方面的有:“博采众人之长而行善,是偕同他人一道为善,故君子最高的德行便是与人为善。”……

经过筛选,不断地充实完善,这些条款便成了子思书院里必须遵循的法规和行为准则。

徐辟、季孙子、孙叔疑等贵族出身的子弟,虽不远千里而来,但目的不过是在赶那游学风气极盛的时髦,来此谋取虚名,以耀武扬威于世。长期花天酒地的生活,使他们染有许多恶习,如酗酒,赌博,嫖娼等。他们自恃富贵,整日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有时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在他们的心目中,惟有金钱和地位最宝贵,品德、知识和人格则轻如鸿毛。经过这次春游和秋察活动,他们像套上了笼头的野马,戴上鼻具的公牛,行为开始有所收敛,头脑开始在学着思考问题——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国家、天下的现状与未来。

庶民出身的学生,不少人妄自菲薄,与贵族出身的同学比吃、比穿、比用、比排场、比地位,自惭形秽,消极悲观的阴云时常笼罩于他们的上空,使他们精神萎靡不振。经过这次春游和秋察活动,这些同学改变了认识,察觉到自己身上有着许多比金玉还宝贵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是有权有势者所不具备的,也是无论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需百倍珍惜。在物质享受方面,他们不再跟贵族子弟比,而是常跟节衣缩食的父母比,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兄弟姐妹比,跟水岸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百姓比。这样一比,他们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决心在千古难寻的孟老师的培育下迅速成长,以便将来做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插天石,做唤起愚昧者觉醒的洪钟石,做支撑欲坠之天的砥柱石。

孟门弟子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子思书院内花团锦簇,群葩竞放,争艳斗芳,这艳丽、这芬芳随着浩荡的春风吹遍了天南地北。春意再浓总有尽头,繁花再美总会凋落,而这里却永远春意盎然。

子思书院的春意将孟轲的形象渲染得更加英俊丰满,塑造得更加伟岸高大,全社会都在尊称他为“孟子”或“孟夫子”。

一日三餐,孟子回家陪母亲吃饭,他不能让母亲生活得太孤独了,其余的时间,则在书院里跟弟子们生活在一起。他的办公室兼寝室设在学生的“堂”与“内”之间,以便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是五间正房,里边隔成了大小三间,东间是卧室,西间是藏书室,正中三间通连一处,很是宽敞,既是孟子工作学习的地方,也是弟子们演习排练礼乐歌舞的地方,碰到风霜雨雪天气,凌晨孟子便在这里练拳习武,以强身健骨。

孟子的生活节奏快,规律性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安排得满满当当,且雷打不动。

丑时,大地在沉睡,世间的一切都在甜蜜的梦乡之中,万籁俱寂,无边的黑夜中突然现出如豆的光亮——孟子点亮了寝室里的油灯,灯光将窗纱染成橘黄色,这是因利渠畔亮起的第一盏灯,虽昏暗不明,却是在迎接那东方升起的太阳,张开双臂去拥抱她。孟子用冷水搓两把脸,端起油灯来到外间,坐于几案之后,打开一捆书简,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室内很静,昏黄的灯光下颇显空旷,灯焰闪烁,有时跳动一两下,忽明忽暗,映照着孟子那张聚精会神的脸。灯蕊吱吱作响,与孟子的气息相伴,和谐而有韵律。一个时辰悄悄地逝去了,凌晨的曙光偷偷爬上了窗纱,孟子吹熄了灯盏,伸了个懒腰,脱去宽大的外衣,换上了一双丝底布鞋,开门走出房间,迎接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室外,银霜遍地,寒气袭人,孟子丝毫也不感到寒冷,倒觉心旷神怡。他伸伸腿,弯弯腰,贪婪地呼吸着这黎明时刻的清新空气,磴磴磴跑下台级,舞一番斩龙剑,然后披一身霞光向学生的寝室走去。

一天的教学活动很紧张,或讲授,或辅导,或答疑,或习礼,或排练歌舞,或与弟子们一起讨论,或带弟子们走上社会……孟子工作起来像一个下山的铁球,总是在滚动,愈滚愈快,从不知疲劳。

孟子的衣着饮食,素来马虎随便,从不考究,一任母亲安排,而且习惯在吃饭的时候思考问题,母亲跟他说话,他多答非所问,常常一连数日,竟不知所食何物,不觉饮食的滋味。

一年四季,午睡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斜依在床铺之上,闭目养养神,打个盹,也能迅速恢复疲劳,保证下午和晚间有足够的精力应付工作和学习。

晚饭后的时间归他个人所有,这是他的自由王国,弟子们很少来打扰。他先是漫步于因利渠畔,让潺潺的渠水冲洗净化杂乱的心胸,然后返回房间,弹琴,击筑,唱歌,诵诗。这时的孟子,像鸣唱枝头的小鸟,撒欢草原的马驹,清清流淌的小溪,跳动琴弦的音符,翩翩舞动的裙幅。半个时辰后,他伏案工作和学习,这时,他灵魂出窍,超尘脱俗,有时回到远古,有时奔向未来,有时置身于童话般的奇妙世界。他像一只苍鹰,展翅搏击于万里长空;他像一个水手,荡桨遨游于万里重洋;他像一个拓荒者,披荆斩棘于莽莽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