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75

第175章 附录一(2)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岁: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宋。

孟子初对宋偃王颇抱希望,后与宋大夫戴盈之论废“关市之征”行什一之税受阻。孟子与戴不胜哀叹宋偃王周围“贤臣”太少。滕文公(当时尚为世子)过宋见孟子,孟子与之“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与宋勾践论游说之道。孟子接受宋王七十镒黄金馈赠离宋;过薛,接受五十镒黄金馈赠作戒备之用。

归于邹,正值邹鲁发生冲突,孟子答邹穆公之问。屋庐子由任至邹问“礼与食孰重”?孟子到任见季任。孟子与曹交论“人皆可以为尧舜”。滕文公派然友到邹问葬礼,孟子答三年之丧。

六十八岁:公元前322年,周显王四十七年。齐国四月封田婴于薛,十月筑薛城。张仪相魏,逐惠施而楚纳之。六国皆称王,惟赵不称。

鲁平公初执位,因用孟子得意高足乐正克为政,孟子至鲁,遭臧仓反对,不遇鲁侯而归邹。孟子在鲁时曾与浩生不害论“乐正子何人也?”孟子反对鲁使兵家慎子为将。孟子由鲁归邹后,在本年十月之前至滕,“馆于上宫”。孟子在滕对滕文公详细阐明“仁政”主张行井田、什一之税,以及小国事大国的主张。

六十九岁: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四十八年。孟子在滕与农学家许行之徒陈相辩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此前后,孟子答公孙丑“不耕而食”之问。滕更学于孟子,挟贵而问。

七十岁:公元前320年,周慎靓(jìng)王元年,孟子离滕到魏大梁(开封)。梁惠王问孟子:“亦将有利吾国乎?”孟子论“仁义”,反对法家,也反对纵横家以“利”游说诸侯;有与景春的对话,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孟子在梁与梁惠王多次论政;孟子与白圭辩论,说白圭二十税一为善治水为“以邻为壑”;孟子在梁与周霄论“古之君子仕乎?”

七十一岁:公元前319年,周慎靓王二年。梁惠王卒,子襄王嗣位。孟子见襄王与之论“天下定于一”;孟子对襄王不满,离魏,“自范之齐”,经平陆,与其大夫孔距心辩论;齐相储子派人给孟子送礼。孟子到齐都临淄,居稷下学宫,齐宣王给予“卿大夫”的职位。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大谈“仁政”。

七十二岁: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不胜而归。孟子在齐与宣王多次论政,大论仁政主张,如论“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论“君臣关系”,论“尚贤”,论是否“毁明堂”,论“乐”等。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论“四十不动心”和“善养浩然之气”;与王子垫论“士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