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69

第169章 天地不公 万民垂泪(1)

【第三十五章】天地不公 万民垂泪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孟子?万章下》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

世界上的事,只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没有它不存在的。孟子的病体,谁都认为必将一蹶不振,然而经过诊治和调养,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公元前305年,当东风浩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孟子的病症几乎完全消失,又可以兴致勃勃地投于工作了。弟子们尽最大可能控制他的工作量,不使他过于劳累,想方设法分担他的工作,分散他的精力,陪他聊天,逗他开心。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孟宅庭院内,绿柳托墙,红花闹春;孟门弟子群星拱月般地将夫子围于中间,说说笑笑,好不惬意,好不热闹。万章于说笑中提及当夫子病重期间,大家是怎样忧心如焚。孟子听了哈哈大笑,笑得前合后仰,笑过之后说道:“尔等请放心,为师近期不能死,因为著书的任务尚未完成呢……”

孟子依然是那么开朗,那么健谈,那么乐观,依然是那么废寝忘食。然而他似乎颇有预感,认为眼前这突然病愈,大有回光返照之嫌,必须在这弥留之际,尽快完成三部书的修订和写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孟子不再被动地等弟子们提问,而是主动地指导点拨,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地大讲而特讲,唯恐自己突然离世,弟子们无法继续完成任务。

万章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颇不近人情地加紧了提问和请教,师生间的问答继续着。

一日万章问道:“请问交际时该如何存心?”

孟子回答说:“应该存恭敬之心。”

万章问:“俗话说,‘一再拒人馈赠,乃不恭之举。’这是为何?”

“尊贵者有所赐与,自己先想想:‘所赠之物合于义,还是不合于义呢?’想后才接受,颇不恭敬,故不拒绝。”

“不明言拒绝,惟心中却之,心里说,‘这是他掠夺百姓的不义之财呀’,因而婉言谢绝,难道不可以吗?”

“以道与我交往,以礼与我接触,便是孔子,亦不会拒绝他人的馈赠。”

“今有一拦路抢劫的盗贼,也依规矩与我交往,依礼节向我馈赠,这赃物难道亦可接受吗?”

“自然不可!《尚书?康诰》曰:‘杀人劫物,强横不畏死者,天下人无不切齿痛恨之。’此不待教而可诛者。夏、商、周三代相继此法而未改,如今抢劫、杀人者更多,怎么能够接受呢?”

“今之诸侯,其财物全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来,与拦路抢劫之不义之财何异?假若他们依礼交际,君子便可接受,请问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汝以为有圣人兴起,对当今之诸侯,将一例看待,全部诛杀,还是先行教育,教而不改者然后诛杀呢?。非己所有而取之,谓之盗,这只是提到原则高度的话。孔子在鲁为官时,鲁人争夺猎物,他亦争夺猎物。争夺猎物犹可,况受人之赐呢?”

“那么,孔子为官,非为行道吗?”

“为着行道。”

“既为行道,为何又来争夺猎物呢?”

“孔子先以文书规定祭祀所需之祭器与祭品,不以四方之食供祭。所夺之猎物原为着祭祀,既不用来供祭,便无所用之,争夺猎物之风必将逐日衰灭。”

“孔子为何不辞官而走呢?”

“孔子为官,先试行之。试行的结果,其主张可行,而君主却不肯行,而后离去,故孔子不曾于同一朝廷停留整三载。孔子为官,有因可行道者,如鲁之季桓子;有因君主礼遇之,如卫灵公;有因国君养贤者,如卫孝公。”

问过交友与交际之道以后,万章又向孟子请教有关知识分子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他编修《尚书》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天,万章请教道:“读书人不像寓公那样依靠诸侯生活,是何道理?”

孟子回答说:“不敢如此。诸侯失其国,然后做寓公托于诸侯,礼也;士托于诸侯,非礼也。”

“君若馈之以粟,则接受否?”

“接受。”

“接受是何道理?”

“君主对于外国侨民,本有周济之责。”

“周济之则接受,赐与之则不接受,是何道理?”

“由于不敢接受之故。”

“不敢接受,又是何道理呢?”

“守门打更者皆有固定之职,故可接受上边之给养。无固定职业而接受上边赐与者,被认为是不恭敬的行为。”

“君馈之,则受之,不知可否经常如此。”

“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馈以肉物,子思不悦,最后一次竟将来者逐出门去,自己北面稽首而拜曰:‘今日方知君主视伋若狗马而畜养之。’大概缪公从此不再给子思送礼了。喜悦贤人,但却不能重用,又不能依礼供养,可谓悦贤吗?”

“请问夫子,国君怎样做,才算是以礼供养君子呢?”

“先以君命馈之,其必揖拜稽首而受。其后掌仓廪者常送谷米,掌庖厨者常送鱼肉,馈者不以君主旨意,受者亦勿需稽首。子思以为,为受一肉而屡屡礼拜,此非供养君子之法。尧之对于舜,使九子事之,二女妻之,且百官、牛羊、仓廪无不具备,供养舜于畎亩之中,然后举之居于高位,此乃王公尊贤之范例。”

“士不谒见诸侯,是何道理?”

“无职位者,居于城市曰市井之臣,居于乡间曰草莽之臣,皆庶民百姓也。百姓未送贽礼而为臣属者,不敢谒见诸侯,礼也。”

“庶民百姓,召唤其服役,则服役;君欲同其会晤,召之,却不前去谒见,何也?”

“服役,是应该的;往见,是不应该的。且君主为何欲同其会晤呢?”

“因其见多识广,因其品德高尚。”

“倘其果真见多识广,则当尊之以为师。天子不召师,何况是诸侯呢?若因其品德高洁,则吾未闻欲见贤者而召之也。鲁缪公多次往见子思,说道:‘古之千乘之君若向士人交友,则何如?’子思不悦,说道:‘古人之言,是说国君以士为师吧,难道是说同士交友吗?’千乘之君求与士,交友而不可得,何况是召唤呢?齐景公田猎,以旌①召虞人②,虞人不来,景公欲杀之。志士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弃尸于沟壑;勇士见义勇为,不怕掉脑袋。孔子曾赞扬这位虞人非己应受召之礼而不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