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42

第142章 屺观海 黄河垂钓(2)

出人意料,孟子竟欣然接受了,弟子们无不因此而欢欣鼓舞。旅游的路线、地点,自然由夫子确定。两次游齐,前后长达三十年之久,齐国是天下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孟子师徒竟从未见过大海,这不能不说是终生的缺憾,因此孟子决定东游莱夷,以观沧海。弟子们自然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欣喜若狂。

又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地出了临淄城,向东北而去,晓行夜宿,赶了大约有七八天的路程,来到了一处滨海城镇。这里高山踞其前,大海绕其后。看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青松茂密,苍翠欲滴;看海,一碧万顷,波澜不惊,不远处有一小岛,像点缀在大海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显得特别神秘,格外诱人。等孟子师徒赶到这里时,天色已晚,且沿途颠簸劳顿,跋涉艰难,人困马乏,谁也无兴致再游览海滨,观赏大海了,急忙寻找旅店下榻,人进饮食,马喂草料,饭后安歇,一夜无话。

第二天,他们寅时起床,匆匆用过早餐,将马匹托付店家喂养,行装交店家保管,离开了旅店,奔向了海滨。好一片镜儿海,刚从夜色中脱胎幻化出来,其大无比,其宽无垠,其色瞬息万变,由苍黑而湛蓝,而玫瑰红,而橘红,红光闪烁,红波荡漾,大海像一匹巨幅绉缬着的锦缎——红日东升,红光溶于大海。渔船启碇远航,渔帆点点,似蓝天上飘浮着白云,若夜空中闪烁着的明星。孟子师徒顾不得流连港湾之美,渔夫之忙,雇船向那神秘诱人的小岛驶去。孟子旅游也像作学问一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解开所有的谜。

渡船离港了,小岛愈来愈近,大海愈来愈浩淼,海水愈来愈墨绿,身下的小舟像一只蠡瓢,在无边无垠的海面上起伏颠簸,在汹涌的波峰浪谷中穿梭出没。孟子站起身来,立于船头,昂首挺胸,任海风吹乱他的华发,浪花打湿他的衣衫。突然他有感而发地吟诵道:

荡桨始觉兮心胸窄,

涉洋方知兮天地宽,

不堪回首兮叹蹉跎,

当以残生兮谱新篇!

这朗诵声既苍老、深沉、浑厚,又高亢、奔放、激越,被浪涛送往很远很远的地方,送到了大海的彼岸。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只有投于大自然的怀抱,才能够变得纯真无邪,回复他那露珠般晶莹、透明的本质。

船靠岸,人登岛,回首东望,城镇、海湾、渔港,历历可数。小岛虽面积不大,但却群峰叠起,不规则地排列着大小七八个山头,山与山之间是渔村,渔民们犷悍、豪放、勤劳、热情,对孟子师徒的到来,既投以惊异的目光,又热情地欢迎,纷纷上前邀他们进家做客。海岛北高南低,北部悬崖峭壁下,礁石林立,南部缓坡延伸处是金色的沙滩。岛之西北尽处有一高山,山陡如削,山下便是苍茫无际的大海,浪涛猛烈地撞击着断壁残崖,吼声若雷,激起冲天水柱,其白如雪。孟子立身于高山之巅;面对沧溟,顿感心胸大开,神清眼明,宠辱皆忘。

一须髯飘飘的老者陪孟子师徒游览观光,他指点山海,说古道今,讲出了一连串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逗人发笑。

举目北望,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兀立着一座高近百丈,围径两丈的石柱,形似一披甲将军,波光辉映下,威武雄壮,故人称“将军石”。其西海底有四个洞眼,谓“四眼井”,其东有石形似马鞍,称“马鞍石”。传说古时候有一员大将镇守海岛,忽一日有众寇来犯,将军率部抵御,奋战数日,敌寇不断增兵,其多如云,终因寡不敌众,将军且战且退,退至岛北,身后是断崖沧海,去路已绝,背水一战,士卒尽亡。将军跃马蹈海,马鞍落水,化为马鞍石。将军弃马登石,以箭射敌,雕翎尽,敌欲生擒。将军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犹以弓击敌,终未被俘。浩然正气感化了顽石,徐徐升起,托将军入云端,解脱此难,它自己则化为将军形躯。马忠其主,挺立其侧,留下四蹄洞眼,成四眼井。退潮水浅,风平浪静时,那四蹄洞眼清晰可见。

故事是神奇而美妙的,但却未必可信,然而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将军石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那海浪,那波涛,那潮汐,那风暴,一心要剥蚀它,摧毁它,吞噬它,它却千秋万载,岿然不动,这就不能不给孟子以坚定的信念,深刻的启迪,他面对将军石,心湖就像这大海的激浪一样在翻滚,他自惭形秽,自叹弗如!……

白须老人陪孟子师徒泛舟入海,过马鞍石向西约二十丈处,登上了深入海中的两列礁石,南列平坦,宽敞,可容数十人;北列略小,且凹凸不平。二礁石附近盛产黄花鱼,古人常来这里垂钓,故谓之“钓鱼台”。每当余晖夕照,彩霞满天的时刻,老翁垂钓,妙景如画。垂钓者四顾海水茫茫,波光粼粼,颇有超然入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