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10

第10章 三迁教子 买肉啖儿(4)

母亲流着泪制止说:“你给我住嘴!难道你就不怕被捉去见官吗?”

“见官有何可怕!”孟轲把脖一梗,脸一扬说,“我们都是不到十岁的孩子,大家是在做游戏,并未犯律条,官能把我们怎么样?”

在场的人听了小孟轲的话,有的竟扑哧的一声笑了。是呀,未成人的孩子,犯了错误,法律是不追究的,那财主告官也是枉然,众人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才渐渐落了地。尽管如此,善良的人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是孟母的人缘好,遇事大家都肯热情相助,有村里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出面,软硬兼施,很快调停平息了这一风波。

风波平息了,麻烦没有惹大,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却依然尚在,故而孟母决定即刻迁居。

在颜崇义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孟母迁居进行得十分顺利,从凫村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城西北三里处)来居住。庙户营是一座蛮大的集镇,镇上商店、作坊、饭庄、茶馆、赌场、应有尽有。每逢二、六赶大集,四乡的百姓潮水般地涌来,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行商坐贾,吆三喝四,悍男秀女,讲买讲卖——一派繁华景象。孟母的居处在街市的中心,左有屠宰场,右有丝绸店,对门是铁匠铺,不远处是四海饭庄。尽管母亲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管得很严,但这环境却极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早饭后,小孟轲翻开《论语》,开始诵读:“学而时习之……”,突然,东院传来了肥猪的嚎叫声,尖而厉,凄而惨,孟轲连忙用双手掩住耳朵。过了一会儿,猪不叫了,大约已被杀死,孟轲振作精神,重又诵读“学而时习之……”叮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叮当……对面铺子里的打铁声吵得他心烦意乱,索性把书推开,欲到门外去散散心,可是走了不到三五步,他又收住了脚。他想起了娘的谆谆叮嘱,怕伤娘的心,便强迫着自己重又坐定,硬着头皮翻开书,再次读了起来:“学而时习之……”“漂亮的丝绸呵,价钱便宜哪!”西隔壁响亮的叫卖声与对门的打铁声组成强有力的气浪,这噪声的气浪将小孟轲紧紧地包围、吞噬……

六七岁的孩子,自制力总是很有限的。每逢集日,门外人声若潮,前街后市,真比唱大戏还热闹,小孟轲被圈在家里读书,他哪里能够专心致志,常常趁母亲不注意而溜出门去。离开家的孟轲,犹如飞出樊笼的小鸟,他前街跑,后街串,大饱眼福。这孩子生就的聪明,无论是叫买,还是叫卖,他听一次,看一遍,就能模仿出那声音腔调,就能做出那姿势动作,时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

八月十八日是小孟轲的生日,母亲放了他一天的假,在这一天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个痛快,不必再背《诗》或读《论语》了。这天午餐,母亲还为他做了鸡卤面。当面条盛进陶盘,浇上了鸡卤,小孟轲将母亲推至几边落座,说道:“娘每日织布做饭,实在辛劳,今日让孩儿我端面来孝敬您老人家。”

孟母听了,满腔欣喜,周身温暖,两行热泪。孩子六岁了,知情了,懂事了,她微笑着安坐于座,等待着儿子孝敬。

小孟轲肩搭葛巾,手托陶盘,边走边吆喝:“香喷喷,热腾腾的鸡卤面来喽!”他来到几边,滑稽地躬身,微笑:“孟太太,请用面!”他双手将陶盘端至母亲面前,九十度鞠躬,后退,转身,返回了灶间——满嘴油腔滑调,十足的奴才相。这些,小孟轲都是从四海饭庄堂倌儿那儿学来的。

孟母再也坐不住了,她双眉紧锁,满面愁容,两汪热泪,愣怔怔地坐在那儿出神,待小孟轲再次端面走来,见状惊吓得陶盘落地,摔得粉碎,鸡卤淋漓遍下裳,哇的一声,号啕大哭。母亲没有责备儿子什么,也不急于给他擦拭那满裳油污。她伸出双臂,将儿子揽入怀中,搂抱得紧紧,紧紧,泪水像断了丝的珠子,扑簌簌地落到了儿子的脸上、身上,打湿了孩子的衣衫……

身居闹市,有碍于孩子的读书学习,孟母早已意识到了目下环境的危害,但鉴于迁居之难,她不敢轻易萌发再迁之念。今日之事,很使她伤心,更令她忧虑,这样长此下去,皎皎之缟,岂不就要污染得斑驳狼藉!

多年以后,孟母还为这件不愉快的往事忏悔,她责怪自己当时的感情太脆弱,孩子朝思夜盼,生日这天是那样的兴高采烈,自己的不理智,竟害得他未吃一口面条,伤害了他幼小纯洁的心灵。

小孟轲确实是懂事了,转过年的春天,母亲过生日,他买来了生日食物和一株盆栽青松,为母亲庆寿,敬祝母亲“寿比南山松不老”!不满七岁的孩子,竟然想得如此周到,买的寿礼又是这样的讲究,母亲怎么能够不喜出望外,心醉融融呢?孟轲的这一举动,给母亲带来的固然是喜悦和兴奋,但也有忧伤和苦恼。他小小年纪,从哪儿弄来的钱币呢?经询问,儿子毫不掩饰地告诉母亲,是自己做生意低价买高价卖赚来的,本钱则是跟一个小朋友的父亲借来的。这次母亲极力克制着自己,没有流露出半点不悦与心灵上的苦痛。她先是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许多“义”与“利”的道理,以及做人应该怎样诚实无欺,光明磊落,然后问清了卖主和差价,牵着孩子的手把赚得的钱逐一归还人家。这次孟母虽未伤心落泪,但却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再次迁居,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