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四国演义
183100000128

第128章 美国规则(6)

最近,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对这一事件又进行了分析,试图就关税的作用梳理出一幅更加清晰的图画。在最初的关税体制下,国内的生产确实出现了繁荣,但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关税的正确性;真正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与没有关税而产生的结果相对比会怎样?根据已有的数据,欧文开发出了一个模型,用来解释美国的工业如何应对经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需求的增长、关税的变化、钢坯的价格以及技术的改进。

欧文的研究强调了马口铁工业的“商品”特性——低边际收益、最小的资本成本和较短的学习曲线[13],而且制造商之间的质量差别也很小。行业的进入障碍很少,再加上超额的利润,很快就引发了新的竞争。欧文的模型表明,即使没有关税保护,钢坯价格的稳步下降也同样将会创建一个国内的马口铁工业;1890年的关税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使之提前了10年时间。但是,在欧文列出的所有情景下,马口铁用户都要负担额外的成本,并且这些成本超过了关税收入和制造商的利润,所以净的收入就变成了一个负数。总之,欧文的模型表明,如果没有马口铁关税,美国将会变得更加富裕。

还有更宽泛的问题:19世纪的钢铁业关税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钢铁业确实击败了美国的钢铁业,但是它们对美国的增长到底起到了帮助还是阻碍的作用呢?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安德鲁?卡内基的存在,钢铁业的关税对于美国来说是一桩好交易。

卡内基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即无论美国对钢铁征不征收关税,它都会拥有一个大钢铁产业。有着如此丰富而廉价的煤炭和铁矿蕴藏,再加上如此迅速而全面的增长,很难想像还会有什么别的结果。而且,几乎没有人相信关税的存在会加速美国钢铁业的增长。1874年,埃德加?汤姆森、安德鲁?卡内基和亚历山大?霍利的钢铁厂交给朱尼厄斯?摩根的第一份成本报表就显示出,这些工厂获得的利润非常高。但是,到这些工厂全面正常运转的时候,钢轨的价格已经下降了,每吨的利润也只有4-8美元,而且其中还包括每吨28美元的以关税为基础的价格保护。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埃德加?汤姆森钢厂可能永远都无法投产。后来,在1882年时,埃德加?汤姆森钢厂的账目显示,它每生产一吨钢的成本是43美元,这比英国的出口价格高出大约10美元。由于埃德加?汤姆森钢厂是美国钢铁业成本最低的钢厂,所以美国的钢铁业明显需要保护,但每吨28美元的保护性关税也确实有些高。

每吨28美元的关税夸大了美国的消费者承受的负担,因为美国国内的竞争几乎一直在阻止钢铁公司把价格抬高到完全关税溢价的水平。在1880和1881年发生的钢轨狂热增长中,美国国内钢轨的价格一度飙升至比英国的出口价格高出28美元的水平(1881年达到61美元一吨,而当时英国出口的钢轨在运输前的价格是32.75美元一吨),但英国钢轨出口到美国的数量还是打破了所有的纪录。但是,在从1880年到1901年这段时间里,这是钢轨价格唯一一次达到完全关税溢价的水平。第二次较高的关税溢价——15美元——发生在1887年,英国对美国的出口又一次强劲增长。但是,除了1880年和1881年以外,那20年里的平均关税溢价只有大约5美元。即使在钢轨价格联营的全盛时期——1893-1896年期间,关税溢价也是非常适度的,在4%-7%之间变动。到1897-1898年的钢轨价格战时,卡内基钢铁公司的产品销售价格已经大大低于英国的产品,而且它的高利润还创下纪录——但卡内基钢铁公司可能是美国唯一能够达到这一水平的公司。1899年,价格联营重新建立,美国的钢轨价格定在比英国的出口价格只高出12%(3美元)的水平,这很可能与一个美国的钢轨卖主正常要求的“关系溢价”相差并不多。(理性的买主经常支付溢价来锁定卖主,从而获得灵活的供应计划,并在技术事务上获得帮助,或者甚至还能帮助他们赢得订单。)第二年,也就是1900年,美国和英国的钢轨价格实际上已经完全一样了。

换句话说,到美国钢铁公司成立的时候,美国已经能轻易地以低于英国的价格出售钢铁产品了,而关税也变成了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了。新的钢铁联盟把美国钢轨的价格固定在了28美元一吨,这基本与英国的出口价格相同,但却远远高于生产成本;因此,确定美国钢轨最高价格的因素并不是关税。

能够把关税负担维持在这么低的一个水平,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应当属于安德鲁?卡内基。对于一个高关税的体制来说,一个保护性的企业联合本身的成本重负是这一体制造成的最具破坏性的结果。但是,卡内基从来没有表现得像一个理性的企业联盟的盟主。尽管他获得的利润在行业中一直是最高的,但他支付的股息却是最少的,而是把盈利作为投资又投回到挑选出的情况更好、更加现代化、产量更大的工厂。对卡内基来说,价格的下降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他的公司在每一次的市场衰退中都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19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的钢轨价格大战造成的一片萧条中,约翰?W.盖茨于1898年发表了一个评论:卡内基的无情的降价行动意味着“小规模、高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盖茨的伊利诺斯钢厂将不得不投入数百万美元以增强其竞争性。在美国受人崇拜的企业联盟盟主中——如盖茨和埃尔伯特?加里,卡内基是“一头闯入瓷器店的公牛”,决心要“把美国所有的钢铁公司都赶出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