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8182300000022

第22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现代医学的病名,祖国医学散见于胁痛、瘟黄、臌胀等病之中。关于乙肝的治疗,自1963年发现“澳抗”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药物和中医药理、法、方、药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可喜的疗效。但截至目前,该病仍然是慢性疑难病种之一,各种疗法虽然能取效但难以治愈。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病毒性肝炎会议上的统计资料表明,80%的肝癌患者与乙肝病毒(HBV)携带和肝硬化病变有关。调查研究亦表明:乙肝是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和传染性最广的病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仍然是医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孟氏中医世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按照1990年全国病毒肝炎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了临床方面的研治,提出了在乙肝治疗学术上的新三论,即毒血论、痰湿论和免疫论,并在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乙肝中医综合辨治的成熟方案。截至1999年8月,孟氏中医世家对152例乙肝病例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取得了治愈率达46.7%,显效率达81.6%的良好效果。现将孟氏中医世家辨治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综合方案简要介绍于下。

结合1991年在天津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将乙肝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进行辨治。急性期包括湿热型;慢性期包括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所用方药均根据孟氏中医世家临床经验自拟而成。

1.急性期肝胆湿热型:症见胁痛面胀,口干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证属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其失于疏泄条达。治以清热利湿,方宜虎蛇通元汤:虎杖15g,白花蛇舌草15g,木通10g,全瓜蒌10g,发热者加柴胡10g,黄芩15g;目黄者加茵陈20g,大枣5枚;大便干者加大黄5g;食差者加草蔻仁6g、炒麦芽20g。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清利湿热,抗乙肝病毒;木通泻湿,通利小便;瓜蒌清痰湿通大便。四药为基本方,共奏清热利湿,抗毒清肝之效。

配合针灸大椎、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均用泻法。敷脐药:甜瓜蒂10g,秦艽10g,冰片5g等八味药,共研细末,敷满洗净的“神阙”穴中,胶布严盖,2天1次,6次为一疗程。西药:聚肌胞注射液,每次2ml,肌肉注射,隔日1次。

2.慢性期采用黄公丹苓散:黄芪30g,蒲公英15g,丹参15g,茯苓10g,可随症加减。方中黄芪补气扶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蒲公英清利湿热,散结解毒;丹参活血化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可改善肝脏微循环,提高肝细胞免疫力;茯苓健脾利水,以治痰湿之源。四药共达扶正祛邪,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之目的,且采用散剂为主,制成蜜丸或烫服代茶,携带方便,坚持服用,慢性肝炎可得以改善或痊愈。

随证加减如下:(以下为汤剂量,如用散剂则研为粗末,每剂为三日量)。

(1)肝郁脾虚证(慢性迁移性乙肝):症见胁肋胀痛,胸腹痞闷,疲乏无力,食少便溏,舌苔薄白,脉沉弦而细。证属脾气不足,肝木来乘,或肝气偏旺,克伐脾土,而导致肝脾不和,肝络郁滞。治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营。方宜基本方加白芍15g,柴胡10g,白术10g,党参10g,山药15g,以增强舒肝健脾之效。

(2)气滞血瘀证(慢性硬化性乙肝):症见胁痛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部或有积块,面色晦暗,皮肤蛛纹,舌质紫暗,脉涩。此属瘀毒日久不消,湿毒由气入血,血行不畅,瘀血停积,胁络阻滞。治以化瘀消毒,通络散积。方宜基本方去黄芪,加佛手10g,郁金10g,三棱10g,莪术10g,以舒肝理气,通络散积,以达消除肝脾肿大之目的。

(3)肝肾阴虚证(慢性活动性乙肝):症见胁肋隐痛,其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耳鸣,腰酸腿困,面晦目蒙,舌红无苔,或见裂纹,脉细弦,双尺无力。此属肝郁血毒,日久生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内耗肝肾之精血,不能濡养肝络。治以补益肝肾,通络柔肝。方宜基本方去黄芪,加生地15g,丹皮10g,知母10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滋养肾阴,补肝调肝,再加鳖甲15g清血除毒,消积散结,防治肝脾肿大。

慢性期泡药代茶饮:黄芪5g,竹叶2g,木通2g,公英2g,每日1剂,开水泡3次,冲服各证丸药。即肝郁脾虚用逍遥丸;气滞血瘀用大黄?e335虫丸;肝肾阴虚用知柏地黄丸、舒肝丸。

慢性期配合治疗:针灸百会、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关元,针灸结合,辨证选穴。自研乙肝袋:紫草、铜绿、血竭、黑附片等17味中药研为细末,装布缝成裹肚戴于肚脐,连用两月为一疗程。西药可用聚肌胞针剂、干扰素等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