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8182300000016

第16章 小儿麻疹清透血毒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且最易感染的传染病,流行好发于冬春季节。因患者遍身发红色疹点,稍隆起,触之碍手,状如麻粒,故名麻疹。发疹前后伴发热、咳嗽、口腔黏膜双侧出现阿氏斑。若无肺炎、喉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患病后免疫力持久,大多数可获终身免疫。该病患儿以1~5岁发病最多,半岁以下较少感染。

关于麻疹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由内蕴胎毒、外感天行疫毒、内外相感而发病。所谓“胎毒”是指母体先天的一种热毒,既无对麻疹的特异免疫力,且易感麻疹的素质,这是麻疹的内因;外因是指能酿成麻疹流行的时令不正之气。外因引动内因,遂发麻疹。王肯堂说:“出痘疹者,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时传染,大小相似。”足见麻疹的发生,“天行”传染是一个主要的条件。

早在公元196~220年,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麻疹的描述,并认为麻疹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国外70年后才有波斯人拉兹医生描述本病。1963年美国发明疫苗,我国1965年也自行研制了减毒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从此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它为滤过性微生物病毒,其形状为粗糙球状颗粒,直径约120~250nm,病毒对热敏感,一般室温下仅活2~3小时,日光下仅存活20分钟,但在15℃以下,可存活半年。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传染方式以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因而历史上旧中国麻疹曾占到所有免疫性传染病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麻疹至今是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的6种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潜伏期6~18天,平均14天左右。我国采取疫苗普种后,据1981年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率很低,死亡率更低。学龄前儿童发病由普种前的94.5%降至58.9%,15岁以下发病仅15.7%,而近年来却有18岁、20岁及最高有59岁才出麻疹的报道。有人预测,麻疹可能成为成人疾病。而成人因皮肤老化,临床上出疹期要超过3天以上甚至5天,并易遗留皮疹和出血倾向,这种情况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现代医学诊断依据为:疑似病例:发热、咽红、上呼吸道感染,卡他症状,双眼畏光、流泪、结膜红肿,结膜炎,发热38~39℃,4天左右不退,全身皮疹发红,并有14天内与麻疹患者接触史者;确诊病例:口腔双侧黏膜有柯氏斑,咽部黏膜分离出麻疹病毒,一个月内接触过麻疹患者,并在血清中查出麻疹球蛋白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呈阳性。

现代医学麻疹三期及合并症治法简述:前驱期:体温38~39℃,状似感冒症,持续2~3天,双侧面颊内黏膜出现柯氏斑,一般存在3~5天,15%的可存在7天。治疗不宜使用冷敷和较强的退热剂,以防疹出不顺,对伴有烦躁不安患儿预防高热惊厥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对高热患儿应减少高热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可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降至38~38.5℃。均忌大量发汗与急速降温。出疹期:适当配以透疹药,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注意保护呼吸道、消化道。有细菌感染或肺部感染时要给以足量抗生素,可通过肌肉或静脉给药;退疹期(恢复期):应注意保持室内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注意观察皮肤及眼、鼻、口分泌物,可用3%硼酸水勤洗,另外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麻疹合并症包括麻疹合并肺炎,这是麻疹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患儿为什么较成人而易合并肺炎,究其原因为:其一,儿童解剖生理上,鼻发育不健全,鼻腔纤毛细少,黏膜脆弱,肺组织娇嫩;其二,免疫不健全,且特异抗体少,故易患重症且死亡率高。麻疹合并肺炎发病率3%~9%不等,其治疗与患儿体质密切相关。一般阵咳两天,有上呼吸道炎症,并伴气急、鼻翼扇动,肺部听诊有中小水泡者即可臆断,再通过透视或拍片即可确诊。根据血象检查,可给予足量抗生素治疗。

麻疹合并心衰的临床诊断要点有五个方面:心率150次/分左右,但与体温高度不平行;呼吸60次/分,并用体温升高不能解释;心音变钝,第一心音不清楚;肝脏短时间内增大明显并有触痛;浮肿以面部、四肢、阴囊部位为主,并有四肢末梢循环不良表现。根据诊断,应予以抗心衰治疗。

麻疹性脑炎:急性麻疹性脑炎为出疹后2~6天,持续高热,伴头痛呕吐,或有惊厥等症状;免疫抑制性麻疹性脑炎为疹退后2~5月,无症状期后,出现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者;亚急性硬化性脑炎为1月后或2~10年,甚至最长27年后,出现脑膜刺激症。一般2岁以内患儿出现原因是缺损性麻疹病毒感染加之幼儿免疫缺陷体质引发。因本病主要伤害神经白质和实质,故治疗较难,往往死亡率很高。

在充分参考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孟氏中医世家从第二代就开始运用以中医药为主治疗麻疹及中西会通的方案。临床辨证分为初热、发疹、退疹三期。初热期,多出现困倦、嗜睡、纳呆、喷嚏、呵欠、咳嗽、流涕、伤风等先兆症状。

初热期:(1~5天)与感冒相似,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热而手足稍凉、鼻涕多、喷嚏、呵欠、咳嗽(声低而不亢)、眼睑红赤、畏光羞明、目泪汪汪、眼泡浮肿、困倦喜睡、揉眼揉鼻、唇红腮赤、食少、舌苔白腻、脉浮数、指纹露红赤。

此期易与感冒混淆,鉴别要点为:麻疹发疹前三天左右,口颊内黏膜有柯氏斑,麻疹发热,但耳、尻、手足发凉,麻疹较为红赤,患者麻疹两耳根下连颈项和脊背以下至腰间,常有3~5个红点,古人称为麻疹报标,麻疹患者泪眼、羞光最为明显,而感冒一般无此症状。

发疹期(3~4天):体温较高,四肢俱热,疹随热出,疹出次序为:耳背、发际、项部、颈部、颜面、肩背、胸腹、四肢、手足心。疹形匀净,颜色鲜活,全身出遍,无其他兼症,为常候顺症。

退疹期(3~5天):身凉热退,胃纳渐佳,精神清爽,咳嗽、烦渴消失,疹点片隐没,并有糠秕细屑脱落,留褐色斑痕,10天左右完全消失。

以上为一般病情,如并发危重症候,辨证要点为:①发热:发热与出疹成正比,若热极疹不出,疹出热不解或壮热而疹时出时没,为逆症,更需详审细辨,防止危候。②疹点:先是身体阳面,后见阴面;分布由疏到密,一般阳面较密,阴面较疏为顺;面部密为顺,反之为逆,应细辨。③疹色:疹色鲜活红润,界限分明,由红转赤,为顺证;若紫暗成斑为热毒炽盛,内攻迹象;若疹色苍白,为元气虚弱;若中途隐没或逾期不收,仍身热加重,为逆症。④喘咳:出疹最忌感风寒,若壮热喘逆,鼻翼扇动,甚口唇青紫,是病毒攻肺险症;若体虚正不胜邪,亦见面色发绀,气促、自汗、四肢逆冷,脉象沉微,为正气衰脱之逆症。⑤大便:肺与大肠相表里,以大便不秘、不泻、无痢为常。若便秘或泻下、痢疾皆能使肺部热毒内陷而不易宣发,故应积极治疗。辨内陷:出疹期,发热烦渴、舌深绛,是邪毒内陷营血;若神昏谵语,痉挛抽搐,为邪陷心包。辨后遗症:出诊或疹退期,若咽肿声嘶为麻毒结喉成痈之象;若牙龈溃烂,为毒伤胃络;目赤眩烂为毒伤肝热;耳中流脓为毒结胆络;咳久不愈,为麻毒遗肺,肺阴受损。应分别辨治,主要抓住清麻毒之关键。

在中医临床治法上,孟氏中医世家概括为:清透血毒。麻疹实属中医温病范畴,先兆期的病邪在卫,初期和出疹期的卫气营血易识而难分,同病和交错,到疹出疹退的营血交替,故临床不能按部就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教科书上仅言法度,临床上则变化多端。先兆期病在卫,不可汗,宜用清散;在气分不可凉,应以清透温和。以利疹出;在营血不宜凉血太甚,仍宜透解血毒,以利疹出透彻;疹退期亦宜清透血毒,除邪务尽,以防麻毒遗留。况内有胎毒,外受邪毒,两毒胶结,共伏血分,血毒乃是麻疹的最主要病因,因此清透血毒,共达血清气爽、气血复元之目的。故孟氏中医世家以清透血毒为主法,依主法而立基础方:葛根升麻清毒饮,治疗按卫、气、营、血之稍轻稍重辨证加减,灵活施治,皆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在辨治中还必须坚持中西结合,对并发肺炎、喉炎、心衰、脑炎者应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中医按营血危候辨治,皆能化险为夷,以期达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