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的心理年龄比较早熟吧,我对很多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仍然记得很清楚。
长大后,偶尔对我妈提起我小时候的事情,她总是会诧异地问我:“你怎么会记得这些事的?那时候你才几岁啊,还在我怀里抱着呢吧?”
我总是笑着耸耸肩,显摆道:“这我哪里知道呢,谁叫我就是这么聪明呢!”
之后,为了不显得我是那么的异类,我便不再怎么向别人提及我五岁以前的事情了。
诚然,我对这个家最早的记忆主要是来自一岁以后。
对于一岁之前,我的记忆里只有两个浅显的印象,一个是哭,永无休止的哭,另一个就是吃奶(母乳)。
似乎只有这两件事情能让我感到安全,让我的希望得到实现,让我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任感。
所以,饿了哭,冷了哭,害怕了哭,尿布湿了哭,拉在尿布上了哭,见到陌生人了也哭,在那个时候,唯一能让我安静下来的就是母因为我亲温暖的怀抱和甜美的**。
当然,一岁以前的各种优待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
在一岁之后,我的世界便不再只有我自己了,渐渐得能听懂身边的人说话了,开始渴望和别人交流。
仍然对当时的一件事有印象,那时我妈抱着我来到了一个很亮,有很多人的地方。
她们爽朗甚至是有些刺耳的大笑声把我的注意力从甜美的**上吸引了过去,我有些茫然地望了过去,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
于是我拼命地挥舞着手脚,嘴里不停地抗议着,没想到,那刺耳的笑声却反而更加肆意了。
后来,晓红姨和我开玩笑时提起了我小时候的事情,说到这里时笑了大半天呢。
她说:“你那时真是好玩,一个小孩子,一脸不满地瞪着我们几个大人,嘴里还不停‘咿咿呀呀’地叫着,一副想抗议却又说不出话的样子可真是好笑啊!哈哈哈哈——”
而我只能无语相对了,心想,其实小孩子也是明白事的,你们这样笑我,真的好吗?说不定我后来有些自卑的源头就是在这里呢。
要知道,现代科学对婴儿的情绪发展研究表明,婴儿约一岁半的时候,就已经会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了,如羞愧、骄傲等。
一岁以后不在有任何优待也是真的,也许家里是觉得孩子过了一岁了要开始学习说话了,应该严格一些了,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了吧。
这之后不管为什么哭,哭得再厉害,家里也不会因为怜惜而满足我的任何愿望了。
而我也渐渐不怎么哭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岁以后的我再对家人哭,绝大多数时候,换来的都是打屁股的酷刑。
现在想来,也许他们是想通过每次在我哭的时候打我的屁股,让我感到疼,从而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吧。
当然,我本人也更希望是这样积极的理由。
然而事实是,除了这个理由以外,最主要的是我父母脾气都不太好,极易因为一些小事情不耐烦、发怒,甚至迁怒到我的身上。
也许是生活的压力磨去了他们所有的耐性,这些累心累力的家庭琐事和为了生活不能停歇的大量繁重的农活,已经足够让他们非常不耐烦了。
一回到家除了照顾一个尚不懂事的孩子,还要面对一个坐在炕上不停哭泣的小小婴儿,也难免他们会把怒气发泄在我的身上。
其实,这样的迁怒在我整个童年时代并没有少过,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怨气,甚至称得上是怨恨了。可是那时候的我还什么都不懂,不管被打多少下,也只是不停得继续哭罢了。
一岁以后,我唯一没有失去的福利大概就只有依旧香甜的母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