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学指归
1810300000004

第4章 禅海钩沉 (4)

1.自性三身佛 他说:向来劝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劝你归依自性三宝,三宝都在你心里:归依觉【佛】,归依正【法】,归依净【僧】这是自性的三宝。他又说:向来人说三身佛;我今告诉你,三身佛却在你自己色身中:见自性净,即是清净法身佛;一念思量,化生万法,即是自性千万亿化身佛;念念善,即是自性圆满报身佛。他又说:我本性元来清涉,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慧能教人,大旨如此。后人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是此意。此意还是

源于“凡圣等一”,故人人都可以顿悟成佛的。

2.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自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法门无边誓愿学——自心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自悟即佛道成。

3.无相忏悔 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4.摩诃般若波罗密法 “摩诃”之意即是大,所谓“性含万法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般若”之意即智慧,所谓“一切时中,念念不忘,常行智慧”;“波罗密”之意是到彼岸,所谓“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

5.反对坐禅 他说:不用求净土,净土只在你心中;不用坐禅,见你本性即是禅;不用修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他说“一行三昧”,就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若坐不动是禅,维摩诘不合诃舍利弗宴坐林中。”【这是《维摩诘经》的影响】

神会北伐

神会,襄阳人,约在710年【睿宗景云元年】到曹溪见慧能。在慧能死后21年即开元廿二年【734】,他才到河南滑台传道,到现在1934年我们来讲他,恰好是他整整的1200周年纪念。那时他在大云寺大会上当众宣述南宗的宗旨,说当时公认的传法正统是假的,大胆指斥普寂“妄竖神秀为第六代”;他说当初菩提达摩,以一领袈裟为传代法信,授给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所以我们才是正统,有传法袈裟在韶州为证。他自己称说,他这次在河南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是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现在普寂妄称自己为第七代,把神秀称为第六代,他要誓死反对!或曰:普寂禅师名望盖世,天下知闻,如此排斥,恐与身命有关。他说:“我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岂惜身命?”他更进一步说,神秀在世时,因袈裟在韶州慧能处,所以不敢自认是第六代;乃普寂竟让同学广济于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到韶州去偷此法衣。当时普寂尚在,但也没有人出来否认。

可是神会也闹了一个大笑话:有人问他菩提达摩以前,西国又经几代?他可没有预备,信门答出“八代”,并且还把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误作—人【见前讲】。至天宝四年【745】,神会到了东京【洛阳】,在菏泽寺继续定南宗宗旨,继续攻击神秀普寂一派为“北宗”的伪法统,定慧能一派为“菩提达摩南宗”的正统。他提倡顿悟,立“如来禅”,破北宗渐教的“清净禅”。其实,平心而论,真正的顿悟是不通的。

如姜太公钓鱼,被文王任为宰相;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乃至李白之斗酒诗百篇,莫不是积了数十年许多零碎的经验,蕴蓄既久,一旦发挥出来,所以“顿悟”云云,往往也须经过“渐修”。不过因他是年过八十的老头儿,状貌奇特,侃侃而谈,就轰动了不少的听众。其实义福、普寂都已死了,在生时似乎是不理他,死后他们的徒子徒孙,眼见他声名日大,而且绘出图像来,宣传他所造作的楞伽宗法统史,公开攻击北宗法统,说来动听感人;于是普寂一派人只好利用政治势力来压迫神会。天宝十二年【753】遂有御史卢奕上奏,弹劾神会,说他“聚徒。疑萌不利”;朝廷就把他赶出东京,黜居弋阳【在江西】,又徙武当【在湖北均县】,又移襄州【在襄阳】,又移荆州开元寺,苦煞了这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头儿!

神会被贬逐的第三年【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两京陷落,明皇出奔,太子即位;至757年【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等始收复两京,神会也回到东京来了。那时大乱之后,军饷无着;于是右仆射裴冕提出一救济经济的政策,“大府各置戒坛度僧。”“纳钱百缗,请牒剃落,亦赐明经出身。”这就是做和尚先得买执照。本来唐朝做和尚的,须购度牒,有了度牒,就算出家,可以免除租、庸、调诸税。但残破乱离之际,这种公债无法推销,非请一位善于宣传的出来负责发卖不可,于是大家都同意把神会请出来承办劝导度僧,推销度牒,筹措军饷的事。他以九十高年,搭棚设坛,大肆鼓吹,听者感动,男女剃度者极多,这种军用公债果然倾销起来,100吊办一张,而当时施主也不少,于是为政府增加了大宗的收入,功劳甚大。肃宗皇帝下诏叫他人内供养,并且替他盖造禅院于荷泽寺中,到上元元年【760】,神会死,享年九十有三,赐谥真宗大师,建塔洛阳,塔号般若。他死后36年,即796【德宗贞元十二年】,在内殿召集诸禅师,由皇太子主席,详定传法旁正,于是朝廷下敕立荷泽大师神会为第七祖。由是神会的北伐成功,慧能的南宗遂成为禅宗的正统了。

神会教义要点

关于神会的思想,我不打算细讲,其教义可得而言者,约有五点:

1顿悟 这就是神会的革命旗帜。他说:“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于理相应,有何可怪?”以明“顿悟不思议。”简言之,便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

2定慧平等 他说:“念不起,空无所有,名正定,能见念不起,空无所有,名正慧。”即是以“慧”摄“定”,最后“戒”“定”都可以不管,只要“慧”,归到理智主义去。

3无念 他的禅法以无念为宗。“不作意却是无念”。“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盘,并属虚妄。”“无应所住而生其心。”

4知 他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所以中国禅宗,侧重知解,终身行脚,求善知识;且此语实开中国思想界“良知”一派的先河。

5自然 他说:“修习即是有为诸法。生灭本无,何假修习?”只是自然,只是无为,与中国道家思想相合。

总之,神会倡言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定是非,所以他对于神秀一系的旧法统,加以诋斥,建立起自己的新法统来。民国十五年我在巴黎发现了神会的许多材料,后来在日本又发现了一些,因知8世纪的前期,普寂盛行的时候,僧人都附于楞伽宗派,所谓“东山法门”。等到8世纪的后期,神会兴起,以至9世纪以来,又都成了南宗门下的信徒了。

“杀猪的”说法【即旧说】就没有神会的地位,因其门下无特出的人物,而继续努力的人,也非同门,所以他的功劳渐渐淹没,过了几百年就完全被人忘记了。

马祖道一

8世纪中,神会北伐成功,当时全国的禅师,也都自称出于菩提达摩,牛头山一派自称出于第四代道信。西蜀资州智诜派下的净众寺一派和保唐寺派,也都自称得着弘忍的传法袈裟。人人依草附木,自称正统。

1成都净众寺派其法统为:

弘忍、智诜、处寂、无相

所以又称无相派。此派为宗密所分叙的二家,与北宗接近,以“无忆,无念,莫忘”为宗旨。就是说,勿追忆已往,勿预念将来,“当与此志相应,不昏不错,名莫忘。”此宗仍要“息念坐禅”。

2成都保唐寺派,宗密记此派的世系如下:

老安——陈楚章——

弘忍 无住

智诜——处寂——无相

无住把净众寺一派的三句改为“无忆,无念,莫妄”;“忘”字改成“妄”字,宗旨就大大的不同。无住主张“起心即妄,不起即真”,似乎受了神会的影响。且此派更有革命左派的意味:“释门事相,一切不行。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所住之院,不置佛事。但贵无心,而为妙极。”此派也想争法统,说慧能的传法袈裟被武则天迎入宫中,转赐与智诜,又递到无住手里。

但是,忽然在江西跳出一个和尚来。名叫道一,又称马祖。他说慧能的传法袈裟又到了他那里,其实这些都是假的。他本是四川人,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是由北宗改入南宗的。他是无相【净众寺派】的弟子,后离蜀赴湖南衡岳跟六祖嫡传怀让修行,才入“顿门”,故史家称为慧能的再传,其实他也属于智诜一派。道一这派的宗旨有八个字:“触类是道,任心为修”。他说:“所作所为,皆是佛性;贪瞋烦恼,并是佛性;扬眉动睛,笑欠声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这叫“触类是道”。既是凡碰到的都是道,就是随时皆为道,随心皆为修行。这个本来就是佛,所以不起心造恶,修善,也不修道,“不断不修,任运自在,名为解脱,无法可拘,无佛可作。”他只教人“息业养神”,“息神养道”。这叫“任心为修”,他殁于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

马祖门下有一个大弟子,名叫怀海,就是百丈禅师【殁于814,即唐宪宗元和九年】,建立了禅院组织法,世称“百丈清规”。凡有高超见解的和尚,称为长老,自居一室。其余僧众,同居僧堂。禅居的特点,是不立佛殿,唯立法堂,佛教寺院到此为一大革命,并且他们提倡作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和尚的格言。以后的禅门大都是从马祖、百丈传下来的。自8世纪以下,禅学代替了佛教,禅院代替了律居,佛教差不多完全变成禅学了。

四、中国禅学的方法

今天是最后一次讲演,黎先生刚才对我说今天功德圆满,其实不过是我的一笔旧债还清了。

这次讲的是中国禅学的方法。上次本来想把中国禅宗的历史讲的更详细一点,但因限于时间,只能将普通书所没有的禅宗的来历,说了一个大概,马祖以后的宗派简直就没有功夫来讲。但不讲也不要紧,因为那些宗派的立场跟方法,大抵差不多,看不出什么显著的区别,所以也不必在分析宗派时多讲方法,现在只讲禅学整个的方法。

中国的禅学,从7世纪到11世纪,就是从唐玄宗起至宋徽宗时止,这400年,是极盛的黄金时代。诸位是学教育的,这一派人的方法与教学方面多少有点启示,所以有大家一听的必要。

南宗的慧能同神会提倡一种革命思想——“顿悟”,不用那些“渐修”的繁琐方法,只从智慧方面,求其大彻大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当时因为旧的方式过于复杂,所以这种单刀直入的简单理论,感动了不少的人,终于使南宗顿教成为禅宗的正统,而禅宗又成为佛教的正统。这是他们在破坏方面一大成功。可是慧能和神会都没有方法,对于怎样教人得到顿悟,还是讲不出来,到9世纪初,神会的第四代弟子宗密【殁于841年,即唐武宗会昌元年】,方把“顿悟”分成四种:

【一】顿悟顿修 顿悟如同把许多乱丝,一刀斩断;顿修如同把一团白丝,一下子丢到染缸里去,红即红,黑即黑。

【二】顿悟渐修 如婴儿坠地,六根四肢顿具,男女即分,这叫顿悟;但他须慢慢发育长大,且受教育,成为完人,这叫渐修。故顿悟之、后必继以渐修。

【三】渐修顿悟 这好比砍树,砍了1000斧头,树还是矗立不动,这叫渐修;到了1001斧头,树忽然倒下来了,这叫顿悟。这并非此最后一斧之力,乃是那1000斧积渐推动之功,故渐修之后自可成顿悟。

【四】渐修渐悟 如同磨镜,古时候,镜子是铜制的,先由粗糙的铜,慢慢地磨,直至平滑发亮,可以照见人影,整理衣冠。又如射箭,起初百无一中,渐渐百可十中,终于百发百中。

这四种中间,第一种顿悟顿修不用方法,讲不通的,所以禅宗后来也有“树上那有天生的木杓”的话。第二种顿悟渐修,却是可能的;第三种渐修顿悟,尤其可能。这两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例子,在西洋也有很多:如圣奥古斯丁,起初是一个放荡不羁、狂嫖滥赌的人,说重一点就是流氓地痞,一天在街上听—了一位教师的讲演,忽然省悟,立志苦修,竟成为中古时代的宗教领袖。这就是顿悟渐修,却也是渐修顿悟,因为他早有种种烦闷,逐渐在变化,一旦下决心罢了。又如三四百年前科学大师伽里略【意大利人】,生而有艺术的天才,但他的父亲是个数学家,送他到大学去习医;他的兴趣不倾向于这方面,而于音乐绘画等倒是弄得不错。有一天,国王请了一位数学家来讲《几何学》,他听了一小时,忽然大彻大悟,就把一切抛开,去发挥他从遗传中得来的数学天才,后来便成了几何学物理学的老祖师。再举一个日常的例子:我们有时为了一个算学或其他的难题,想了几天,总想不出,忽然间在梦里想出来了。这也是慢慢的集了许多经验,一旦豁然贯通。第四种渐修渐悟,更是可能,用不着来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