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06

第6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指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橐:即囊,口袋。龠:是一种竹管的乐器。

数:《说文》计也。《易·说卦》数往者顺。《诗·小雅》心焉数之。《礼·曲礼》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又《博雅》责也。《左传·昭二年》使吏数之。《注》责数其罪。又《广韵》色句切《集韵》《韵会》《正韵》双遇切。算数也。《羣经音辨》计之有多少曰数。《类篇》枚也。《易·节卦》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天地不会特别地钟爱谁,它对待万事万物跟对待刍狗没有什么不同;圣人不会特别地关照谁,他对待所有的百姓都一视同仁。天地之间,不就像一只大风箱似的吗?保持空虚而不主动收张,随着万物的生长繁衍,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万事万物,如果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提出过多的、不合乎规矩的主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与之相关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复杂,进而使“多言者”陷入一种被动的、难以措置的局面。与其如此,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中规中矩,执中守正来得更有效,更稳妥一些。

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守中”,即“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是相反的例子,妄生事端,必然会导致“计尽数穷”的不利后果。

“天地”和“圣人”都是大道的代表。而大道是客观的,没有感情的,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主观言行而发生改变。所以,人为地“多言”,妄图以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生命去突破规律、改造世界,其结果一定是徒劳而无功的。

另一方面,“不如守中”并不是“听天由命”。有的人认为:既然主观努力不能违背大道,也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那么,何必还要去主动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呢?

所谓的“宿命论”思想,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大道的运行割裂开来,没有认识到人本身也是大道的一部分;把“世界必然按照规律发展”这一宏观命题,与“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认识大道,掌握并运用规律,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这一微观命题相对立,因而形成了“主观无用论”的错误观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正是大道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的能动性,而人们的能动性,反过来,又可以很好地验证大道的普遍性。

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其自然”是“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超越自我的基础是对自我的认知。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而立、不惑,再到知天命、从心所欲的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内在的心脑器官与外在的培养锻炼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无一不是大道运行的结果。超越自我的另一个要件,是对外部环境的精准把握和感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世界,顺应潮流,同样不能脱离实际和违背大道。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环境,却盲目地去追求虚幻的目标,则非但不能超越自己,反而会耽误了自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