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04

第4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具体而言,“行不言之教”,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圣人不崇尚贤能,也使民众淡化名利的心思;不珍爱宝物,也使民众去除盗抢的欲望;不骄奢淫欲,也使民众厘清混乱的思想。“处无为之事”,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治理国家,使人民生活富足,而思想上保持朴素,身体强健,而政治上保持纯贞。使百姓抛弃虚妄的追求和贪婪的欲望,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敢兴风作浪。

遵行无为的政策,培养淳朴的风气,怎么可能治理不好(国家)呢?

至此,前三章可作一小结,以讲解“道玄”开始,以倡导“无为”结束。概括地介绍了“道”、“德”、以及“道”与“德”的关系。其中,“无为”讲的就是“德”,这一点在第38章有明确的阐述。因此,前三章即涵盖了《道德经》全篇的主旨:大道永存,是万物的本源。世上的万物既“同出”于大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特性,不会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质的改变。因此人们,尤其是位高权重的侯王,应当遵从大道,在生活上保持清心寡欲,在政治上实现无为而治。

前三章点明了全篇的宗旨,即:“遵道重德”,以后的内容则围绕“道”与“德”的各种原理和应用展开详细的论述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