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窥《道德经》
18063600000002

第2章

第一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又作“恒”。“徼”:《说文解字》注为“循”的意思,此处解释为变迁的历程。

大道,可以被遵循,但不能以刻板的方式去运用;可以被描述,但不能以僵化的概念去诠释。它的本体与天地同始,说明它具有客观性;它的名相是万物的本源,说明它具有统一性。万事万物因作用在它们身上的大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没有任何一件事物不是由大道所产生,就像没有一个孩子不是由他的母亲所生养一样。

因此,人们既可以从本体方面,去感受大道运行的奥妙,也可以从名相方面,去探究大道作用的原理。不管是对于本体的心灵感悟,还是基于名相的逻辑推理,其出发点都是大道,只不过侧重的角度和运用的方法不同罢了。这些抽象的体悟和理论,可以统称为“玄”。大道是深邃的、悠远的、广袤的、玄奥的,而不是呆板的、教条的、一成不变的,它是世间无限妙有的总集合。

“无”,可以理解为未知的事物,人类诞生之前,一切皆是未知,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随着人类的出现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定义,被解码;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逐渐被发现、被掌握。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当一件事物尚未被了解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巧妙,并且以艺术化的方式去模仿它,展现它;当事物的内在规律被发现、被掌握的时候,人们就会深入地研究它,并且将这些规律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不管是否被人们了解,事物以及事物内在的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实的存在,即为“大道”。“大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出处,即为“同出”。世间万物,不论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各有其不同,即为“异名”。这种“同出”与“异名”、“已知”与“未知”、“艺术性”与“现实性”结合于一体的状况,即可称之为“玄”。

所谓的“玄”,可以认为是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为基础的。人类对于物质世界(包括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探索,就像物质世界本身一样,是恒久的、永无止境的。

人类对一种事物的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另一个崭新的未知领域的出现。例如:当量子力学理论日臻成熟的时候,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一些新的、更微小的粒子被发现了;当人类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火星的时候,一些新的星云和星系又被发现了;当人类对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研究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一些新的课题如克隆、生物制药、转基因等等又出现了。人类对“大道”的探索和掌握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就像进入一座迷宫一样,打开一扇门,后面还有更多的未知之门等待被开启。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既然,世上万物是“玄奥”的,是运动的,不断发展的,那么,人类的思想也应当是包容的、进化的、辩证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