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说:“我一字未说。”再次考一考梵天,要他说出个道理来,为什么须菩提一字未说却是善说般若?
梵天说:“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这时,须菩提应该起身鼓掌喝采了!梵天那一张嘴,是多么善说般若啊!
对佛吐痰
有道流在佛殿前背坐。僧曰:“道士莫背佛。”
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法身充满法界,向什么处坐得?”僧无对。
又有一行者随法师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法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
行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法师无对。
《指月录》卷七页一二二
道流:指修行人,有时是道士,有时是出家人。
【白话新唱】
有道士在佛殿前背佛而坐,僧人说:“道士!背佛而坐是对佛不敬!”
道士说:“大德!佛法不是说,佛的法身充满法界?既然到处都是佛,什么地方可以不背佛而坐呢?”
僧人不能回答。
有行者随法师进佛殿,这行者居然向佛像吐痰!
法师生气地说:“到处都可以吐痰,为什么对佛像吐!”
行者说:“你告诉我哪边没有佛?我就吐哪边。”
法师无话可说。
【分析与鉴赏】
这种胆敢向佛吐痰的人,不是大师,就是疯子。
大师真实体证到法身遍一切处,处处都是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以为佛像才是佛,偶尔对佛像吐口痰,给众生一个震撼,也是风趣的行径。但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乃至成为常态,免得教坏人,有损佛门庄严。
疯子则是天不怕地不怕,别人不敢做的事偏偏他敢,也不管什么因果,也不管什么规矩,所以也能给众生震撼!
宇宙是公平的,等到死了以后,大师上天堂,疯子下地狱,各得其所。
附记:如果以后遇到对佛吐痰的人,不必客气,你也往他身上吐口水,看他能不能怡然自得于“处处是佛”的伟大境界。
“一字也无”也无
昔有一老宿,一夏不为师僧说话。有僧叹曰:“我只恁么空过一夏,不敢望和尚说佛法,得闻正因两字也得。”
老宿闻乃曰:“阇黎莫速,若论正因,一字也无。”
道了扣齿云:“适来无端,不合与么道。”
邻壁有一老宿闻曰:“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
《指月录》卷七页一二四
老宿:年高德深的修行人。
一夏:印度僧侣在夏季禁绝外出,三个月内致力坐禅修学,谓之结夏安居。中国佛教仿此,常于结夏期间讲学。
阇黎:禅门中对辈分较低者的称呼。
正因:众生本具的佛性,正为成佛之因。
【白话新唱】
有一老宿在结夏安居的三个月都没对住众说法,有僧人叹气说:“一个夏天就这么空过了,我也不敢指望和尚说佛法,能听听正因两个字就心满意足了。”
老宿听了就说:“阇黎!别期望得太快,若谈到正因,一字也无!”
说完这话他就后悔了,自己扣扣牙齿说:“真是没事找事,无端多说了这句话!”
住在隔壁的另一老宿听了就笑说:“好一锅稀饭,被一颗老鼠屎污染了!”
【分析与鉴赏】
还没开悟的人,总希望开悟者多说一点,就算是一点点都好!
开悟者却知道此事无关文字语言,说越多就越引人步入歧途,众生越想理解“那个”是什么,就越陷入名词与概念建构出来的头脑迷宫。
本公案戏剧性地强烈表达禅的不可说不可说,连说“不可说”都不可说,因为说“不可说”还在可说里。
然而禅法的流传,总必须有人肯牺牲一下,明知不可说,有时还是要忍痛为人说,否则一群哑巴祖师是不可能延续禅法的。所以雪窦禅师说:“谁家釜里无一两颗鼠屎!”
大道废,有仁义
又一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
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
老宿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什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
黄昏雨淋淋地,被趁出。
《指月录》卷七页一二五
【白话新唱】
有一老宿养了一名童子,并不教他规矩。有一回来了一名行脚僧人,便教童子佛门的礼仪。傍晚老宿从外头回来,童子现学现卖,对老宿行问讯礼。
老宿真是惊讶极了!知道是行脚僧人教他的,便找行脚僧来对他说:“你到处行脚,参禅访道,到底学些什么呀!这童子本来好好的,谁叫你还拿这些规矩来教坏他!快快滚吧!”
黄昏下着大雨,行脚僧被赶出门。
【分析与鉴赏】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也许这正是本公案的最佳批注。
大道,最高的真理,人们遗失了,所以搞些仁义礼教来规范人们。仁义礼教是不得已的,如果人人都悠游于大道,从心所欲却都不逾矩,这不是最棒的境界吗?不幸的是,人们不知大道,却被仁义礼教绑手绑脚,就像牛马被绳络束缚了,幸自可怜生,现在络马首穿牛鼻了却乐在其中!
童子原本浑浑沌沌,象征着维持原有的真如本心,那正是修行人所要追求的未被染污的本来面目,只是童子自己身怀宝珠而不知。
行脚僧教他礼仪规炬,象征着修行人迷失本心以后,企图藉由持戒、行善、广读经论来寻回本心。不幸的是,这些行径往往令人不是陷身卷帙繁浩的经藏里走不出来,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反而与大道越行越远!
所以老宿当机立断,立刻赶行脚僧走,即使外面下着大雨,也毫不迟疑,毫不心软。否则再污染下去,童子就没救了!
婆子烧庵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
王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指月录》卷七页一二五
庵主:对修行人的称呼。
【白话新唱】
从前有位老阿婆供养了一名修行人二十年之久,常常让一妙龄少女送饭、照顾。
有一天,老阿婆嘱咐少女娇媚地抱住修行人问他:“我这样抱着你,你感觉怎么样呢?”
修行人一本正经地说:“我毫无感觉,就像枯槁的树木靠在寒冷的石头上,你再抱我三年我也不会动心。”
少女回报老阿婆后,阿婆说:“没想到二十年只供养一个不懂修行的俗人!”
于是赶走他,一把火烧了茅屋!
【分析与鉴赏】
我曾把这个故事说与小朋友听,问他们有什么感想,有人说:“这少女一定长得很难看,所以修行人不但毫无感觉,还希望她赶快结束性骚扰。”有人说:“供养了二十年,少女也变成中年妇女了,魅力不够啦!”我不禁莞尔。
按常情来说,少女自动投怀送抱,但修行人无动于衷,可说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谨守佛门戒律,理当肯定赞叹才是!
怎奈修行人偏偏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一句话露出他的底细。原来他的修行偏重在制心不乱的定功,把脑袋修得空空洞洞、冷冷清清。虽然不起妄念,可是也不能启发智慧,没有广度众生的热情。
这样的修行人,由于为人行事一派孤绝高峻,往往赢得世人的赞誉、推崇,视为有道高僧。但就禅宗本分事来看,不过是冷水泡石头,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的木头人罢了,既没智慧,也没热情。所以婆子才会火烧茅屋,让他滚蛋大吉,还可省些米粮,免得让这没有人味的人糟蹋了多可惜。
骑驴不下
昔有跨驴人问众僧何往,僧曰:“道场去。”
其人曰:“何处不是道场!”
僧殴之曰:“这汉没道理!向道场里跨驴不下去!”
《指月录》卷七页一二五
【白话新唱】
曾经有坐在驴子上的人,问一群僧人到哪儿去,僧人说:“要去道场。”
这人的佛法学得不错,讲得一嘴好禅,他立刻尖锐犀利地说:“何处不是道场!”暗示着,你们这些儍瓜,到处都是道场,何必辛苦流汗跑来又跑去!
没想到群僧一听这人打起机锋来了,居然嘲笑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在道场了!这种口头禅专家此时不教训更待何时?群僧立刻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你一拳、我一脚,揍得他鼻青脸肿,边打边说:“你这家伙真是没道理!来到道场了还骑在驴上不下来,真是大不敬!”
【分析与鉴赏】
群僧表面上揍他的原因是,你既然说何处不是道场,那么你现在也是在道场上了,你居然这么没礼貌,在道场上还骑着驴子,所以该打!
更深一层的道理则是,这人骑驴不下!会骑驴的人,不但懂得怎么驾驭驴,也要懂得骑完驴就要下来,回到地上用自己的脚走。同样的,这家伙既然知道何处不是道场,群僧所要去的地方,也都是道场,没什么好讥讽的,所以该打!因为这家伙人在道场上,却干不合道的事,说不如法的话。
何处不是道场,指出了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是值得重视的,修行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进行。这句话,跟“遍观大地无不是药”一样伟大。
骑驴不下,也是一个很好的譬喻,形容人们对一件好东西的执著,使得好东西变坏了。例如追求成就,无论是学业、事业,自有它积极向上的好处;如果追求到手了,因而自骄自重,这就是骑驴不下了!
修行,修到某种程度得到法喜了,高兴一下庆祝庆祝也是正常的;如果沾沾自喜,以此炫耀,这也是骑驴不下了。
修行上,最常用骑驴不下来形容的,正是那些获得相当悟境却一头钻在情境中不肯走出来的人。这能入不能出的人,发挥不了大机大用,自己的修行不能更上一层楼,也对众生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