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情书·名人·美文
18023000000028

第28章 瞿秋白情书(1)

致杨之华

之华:

临走的时候,极想你能送我一站,你竟徘徊着。

海风是如此的飘漾,晴明的天日照着我俩的离怀。相思的滋味又上心头,六年以来,这是第几次呢?空阔的天穹和碧落的海光,令人深深地了解那“天涯”的意义。海鸥绕着桅樯,像是依恋不舍,其实双双栖宿的海鸥,有着自由的两翅,还羡慕人间的鞅掌。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之华,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独伊想起我吗?你一定要将地名留下,我在回来之时,要去看她一趟。下年她要能换一个学校,一定是更好了。

你去那里,尽心地准备着工作,见着娘家的人,多么好的机会。我追着就来,一定是可以同着回来,不像现在这样寂寞。你的病怎样?我只是牵记着。

可惜,这次不能写信,你不能写信。我要你弄一本小书,将你要写的话,写在书上,等我回来看!好不好?

秋白

7月15日

瞿秋白小传

瞿秋白(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初名阿双,后改名爽,又名霜,再后才改称秋白。江苏常州人。祖父一辈是官宦人家,父亲长期失业,流落山东。母亲因家贫无以为生,于1916年服毒自尽。

瞿秋白从小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他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但辛亥革命后的现状,使他深感失望。中学未毕业就因贫困辍学,到无锡城外当小学教员。不久,赴武汉,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后到北京,进俄文专修馆学习。

当时北京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酝酿和爆发期,瞿秋白努力阅读各种新书报,寻求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解答。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曾被推举为俄专的代表。第二次请愿时,和全体代表30余人一起被捕,后因军阀政府慑于群众威力,才获释放。

瞿秋白在斗争中增强了革命要求。他和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于1919年11月创办《新社会》旬刊,积极鼓吹社会改革。《新社会》遭到封闭后,他们又于1920年8月,创办《人道》月刊,但只出了一期。

瞿秋白还积极参加李大钊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他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

旅苏两年,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开始信仰社会主义。1922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还先后出席远东劳苦人民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见到过列宁。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并重新翻译《国际歌》的歌词。不久,他又转赴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同年6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他除了编辑《新青年》,还编辑《向导》、《前锋》等党的刊物,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紧急会议上,瞿秋白被选入中共临时中央局。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会后,他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从这时到1930年中,他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他回国后,于1930年9月,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

1931年,瞿秋白受到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打击和排斥。从这时到1933年,在上海抱病工作,他同鲁迅一起,为发展左翼文艺运动,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中,瞿秋白先后发表过《“自由人”的文化运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等论文,驳斥“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错误论调,阐明文学的阶级性和作家不能超阶级的原理。对于“民族主义文艺”和“新月派”中胡适等人,也多次著文予以批判。

瞿秋白还是大众文艺运动的最热心的倡导者,他先后写了《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重要论文,反复阐述大众文艺运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促进革命文艺的群众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4年初,从上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人民教育委员,对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中央红军撤出根据地北上抗日时,党决定瞿秋白留在南方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他在福建省长汀水口被国民党军队逮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写下了《多余的话》等诗文。6月18日上午10时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外英勇就义。

名人婚恋

瞿秋白与杨之华

杨之华(1900—1973),女,又名杏花、文君、杜宁,浙江萧山坎山镇三岔路村人。从小聪颖。1919年5月,就学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0年初,去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不久,《星期评论》停刊,曾到一所教会学校任教。期间,结识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人。1921年春回乡,与宣中华等在萧山衙前农村小学任教,积极参与衙前农民运动。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1924年11月与瞿秋白结婚,并由瞿秋白、向警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妇女运动,曾参加上海纱厂工人罢工。1925年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妇女委员。1926年3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不久任妇委主任。期间,她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离上海去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长。1928年6月赴苏联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担任党小组长。1930年回国,仍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1934年初,任上海中央局组织部秘书。1935年秋,去苏联参加第七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在苏联期间,曾任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务委员。1941年回国途中,在新疆被盛世才逮捕。抗战胜利后,经党中央营救,杨之华及其战友获释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不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并赴晋西北参加土地改革。1949年全国解放后,杨之华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妇联国际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蒙冤在狱达6年之久,直至1973年10月因病危才被批准出狱就医,3天后含冤而死。1977年7月,党中央为杨之华平反昭雪,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和追悼会。

瞿秋白和杨之华在结婚前,各有一段婚史。

瞿秋白的第一位妻子王剑虹,是丁玲的大学挚友。瞿秋白1923年8月与她相识、相爱,1924年1月就结婚了。可惜王剑虹身体不好,当年7月就因肺病去逝了。

杨之华的第一位丈夫沈剑龙是萧山近代名人沈定一之子。沈定一(1883—1928),本名宗传,字叔言;改名定一,字剑侯,号玄庐,萧山衙前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秀才。曾任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后调任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因暗中帮助同盟会进行河口起义,被人告密,流亡日本。1912年当选为第一届浙江省议会议员。1917年,当选为第二届浙江省议会议长。1918年与李汉俊、戴季陶等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宣传新思想,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次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在沪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之一。1922年初,随陈独秀到达广州,创办《劳动与妇女》杂志,任主编。1924年8月受孙中山指派,与蒋介石等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年底回国加入国民党。次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执委。1926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指责党的路线,反对国共合作。5月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支持戴季陶反共、分共的主张。鉴于沈定一的叛党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29年8月,从莫干山返抵衙前车站时遇刺身亡。

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家,都是当地名门。两家相距不远,经常来往,是世交。在他(她)们年幼时,已由双方父母定婚。1921年1月26日,二人结婚。当年11月5日,杨之华生下一女,名沈晓光。后来杨之华为之改名独伊。即我们知道的瞿独伊。

杨之华是知识女性。先在家乡小学任教。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读书,在这里认识了丁玲、王剑虹等,也认识了当时在这里担任社会学系系主任并任教的瞿秋白。

在杨之华就读上海大学以后,沈剑龙在家乡沾花惹草。杨之华多次写信,沈剑龙只字不回,最后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1924年7月,瞿秋白妻子王剑虹病逝后,瞿秋白对杨之华的感情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相识,到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