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今天天气不太好
1802300000030

第30章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慧能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若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六祖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三五五上

【白话新唱】

慧能从五祖弘忍得到心法以后回到曹侯村,人们并不知此事,唯有儒士刘志略对他非常礼遇。刘志略有位姑妈出家为尼,名无尽藏,常常诵持《大涅槃经》,有经意不能明白的地方,她念一遍,慧能就解说得一清二楚。可是无尽藏问他这是什么字,慧能却说:“我不识字,可是经义任由你问。”

无尽藏说:“如果你不识字,怎会明白经义?”

慧能说:“诸佛传授的妙理,与文字无关啊!”

无尽藏听了既惊奇又佩服,遍告乡里中德高望重的人说:“慧能乃是有道之士啊!值得大家来供养。”

【分析与鉴赏】

文字只是表达义理的工具,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能听得懂文字所要表达的义理,而且是真的懂,不是只懂字面意思,这才不简单。

佛经不过是藉文字来传达诸佛领悟的妙理,古人言:“得意忘言,得鱼忘筌。”领会了文字的妙理以后,就要把文字丢掉了,免得反而被文字所障。

一般学佛人的毛病正是,每个字都看得懂,却不能明白佛经的意思。

倘若有人发现自己确实有这个毛病(能发现自己有这个毛病就不简单了),我的建议是,暂时把阅读、思考的活动停止,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经文或经偈、语录,例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类,集中火力,反复吟咏。不要用理智去思考,要用心去品味,久而久之,它的真义自然会蹦出来,带给你莫大的法喜。从此之后,你再来看佛法的经论语录,必然会有亲切感,不再觉得恍如雾里看花。

另外有人看了六祖慧能不识字却能大彻大悟,就拿来当作护身符,认为只要一悟之后所有经书自然就看懂了,到时候大家都还要来请教我呢!所以自己也就不将佛经当一回事,甚至看到他人研读经论,就批评曰:“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这样的人又是另一种极端,粗鄙无文,一肚草包。问他禅法,左顾右盼不敢开口,问他佛学,摇头晃脑不知所云。

切记,佛法的常轨乃是闻、思、修,总要对佛法有正知正见,再下手修行,来印证佛法是否如实。而不是不闻不思,就埋头苦干,搞出一堆与佛法风马牛不相及的歪理怪论。

笔者就曾经亲身遇见号称闭关苦修多年的大师,拥山头自重,妙龄比丘尼环绕,在家信众人山人海,可惜不开口还道貌岸然,一开口全是些奇奇怪怪的歪理,连基本的初机佛学都不及格。徒弟却视之为开悟的尊者,言行非凡夫俗子能管窥,呜呼哀哉!遇到这等冒名顶替的“佛”教大师,不禁令人想起赵州的名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观点,一般佛教徒以为慧能是个不识字的文盲,可能是错误的。

慧能的父亲曾在南海新州做官,三岁时父丧,母亲守寡,专心养育他。我想,在这样的家风成长,不识字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父亲曾经当官,母亲一定清楚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慧能的国文程度也许比不上硕学之士,可是起码的识字应该是不成问题。以《金刚经》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字面意思,时下国文程度平平的年轻人恐怕还弄不懂呢!而慧能一闻人诵念《金刚经》,就出现了生平第一次开悟经验,说他完全不识字似乎不太妥当。

如果我们肯定六祖慧能其实是识字的,这样来看他说的“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又翻转出一层新意来了!

佛陀不是曾说:“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

同样的,慧能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两者正有异曲同工的妙趣!

禅宗讲究得意忘言、渡海舍筏,来超越语言文字的束缚。六祖也是“得义忘字”,提醒我们不要死在句下!以为他是不识字的文盲,岂非辜负了慧能的伟大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