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把抱怨当习惯:阿里巴巴给年轻人的14堂智慧课
18022700000028

第28章 警惕危机:有忧患意识,才能避免失败(3)

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集体或组织,从不会指望一个放任自己随波逐流的人能有什么大作为,因为他们往往是安于现状的。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体内还有许多潜力可挖,也还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它白白浪费耗损掉,面对停滞不前的现状他们还是能不为所动、安之若泰。也许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收获或成就,但他们永远只能被眼前的小小成就蒙蔽眼睛,看不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们只知道拿这些小成就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却不知人生还有更多伟大的目标等着去实现。就这样甘于平淡的生活,他们体内潜藏的那点潜能也将因为长久被弃之不用而逐渐荒废消亡。

年轻人只有不满足于现状,渴望着点点滴滴的进步,时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并愿意为此挖掘自身全部潜能,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巅峰。

做企业,要在不缺钱时找钱

天气突变,你才想到要随身带雨伞,淋雨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做事业也是一样,如果你等到危机临头,才慌忙地去寻找解决方法,虽然亡羊补牢犹未晚,但也要付出一些代价。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不如一早就做打算,将雨伞随身携带。

如今,不少企业都觉得融资难、融资贵,其实并不是社会缺少资金,而是因为过剩流动性不能有效转化。企业管理者在融资问题上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想法,不要等到真正急需资金的时候才去找钱,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旦市场资金流动不畅,就必然会陷入困境中,因此不妨“晴带雨伞”。

曾经有创业者向马云请教:“企业在什么阶段融资最为合适?”马云回答道:“不要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想着融资,在没有盈利之前也不要去想,绝大部分企业在没有盈利之前融资是不正常的。”

“做企业,首先要想到的是没有融资我也能盈利,等你盈利了,想扩大盈利的时候,那时就会有人想要投钱了。没有盈利的时候想说服别人投资,投资人多半会说:等你盈利了再说吧。”

“对那些今天盈利情况很好的企业,要记住,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那你就麻烦了。所以,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这就是融资的最佳时间。”

对一个企业来说,即使是一个很优质的企业,考虑其内部发展阶段时,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融资的。如何选择正确的融资时机?分两个阶段来说:

对于那些本身发展趋势良好,且有富余流动资金的企业来说,很多人认为如今企业不缺钱,因此不需要融资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应当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最需要钱,而不是一味想着如今自己手里有多少钱。只有做好正确的财务预测,才能在危机关头临危不乱。更何况,如果真的等到自己缺钱的时候再去融资,那么主动权定然会掌握在投资者手里,你越是急需用钱,在融资谈判中越是不利。

当然对于那些本来就需要融资的事来讲,选择时机又格外重要。如果准备不足,过早进入融资市场,那么大多数投资者就只会持观望态度,等待企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决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投资者身上,这毕竟是一笔生意。更严重的甚至会直接造成投资者形成这样的印象:这个项目不行。这样会使日后的融资难度加大,反而给企业自身增加很大压力。

2005年3月,王慧文、王兴、赖斌强三人开始讨论建立一个基于高校同学之间的SNS平台,这便是曾经国内最大的校园网站——校内网的最初萌芽。

校内网独特的定位很快就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追捧,建立后只用3个月就发展了3万用户。校内的前景是好的,然而,带宽、服务器、推广、日常运营,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校内网的收入为零,王慧文突然感觉到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其实在这一年中,校内网也曾获得过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韦斯岸的天使投资,只是这笔投资相对于校内网巨大的资金缺口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2006年9月,校内网融资谈判迟迟未有进展,业界开始传出陈一舟旗下专注于校园市场的网站SQ欲收购校内网的消息。这一年10月24日,陈一舟在西安交大演讲时证实已经收购校内网,校内网创始团队加入千橡集团。在收购前,王慧文已经成了一个欠债20多万的不折不扣的“负翁”,而王兴和赖斌强的财政状况也不比他好多少。

2010年7月30日,王慧文仍对校内网未能成功融资不能释怀,尽管这时他的身份已经是二手房网站淘房网的创始人。对于校园网的失败,王慧文总结道:“千万不要等到自己没钱的时一候再去融资。”

很多人在需要融资的时候,往往会让自己集中精力进行一个小阶段的提升甚至飞跃,以便一鼓作气拿下融资,这种做法也是投资运营方式当中的一种,因为可以让投资方认为更加保险。任何一个人一定要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感,千万不要因为此时好晴天便丢掉了雨伞。

对于做事来说,融资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制订融资战略规划、此外,我们还要注重提高融资策划能力,不要等到自己的事业缺钱了才去找钱。只有建立了这种思维模式,并掌握了合适的渠道与方法,融资才不再困难!

预测出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

马云说:“作为阿里巴巴人的人来讲,在看到未来美好前景的时候也要预测出未来的灾难。我们知道,做企业,虽然能长盛不衰的不在少数,但昙花一现的也多得惊人。”

马云看到,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已经是无情而残酷的成功法则。但是,优与劣之间,其实也是可以实现相互转换的。而优劣转换,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是否具有危机意识。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拒危机于千里之外。即使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由于准备充分,也能挽狂澜于既倒,将损失降到最低,转危为安,保持人生的昌盛。反之,如果一个人危机意识淡薄,等危机真的发生了,他会慌乱失神、束手无策,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

作为阿里巴巴的带头人,马云有着防患于未然的敏锐洞察力,并能在危机来临之前,尽最大的可能去化解经营中的潜在风险。

2007年年初,人们开始盛传,整个商业市场的冬天可能马上就要来临。对于这些,马云表示,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一直在研究,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灾难,遇到灾难该怎么办等等。

在阿里巴巴刚上市的时候,马云就给阿里巴巴所有的同事写了一封信,他说:“因为现在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出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企业都要准备好迎接挑战。”当然,这封信不是说阿里巴巴有冬天,也不是说互联网有冬天,而是每个人都要有过冬的意识,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

在这封邮件中,马云还判断,作为阿里巴巴的主要客户对象,中小企业群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因而,他要求员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寒冬”。他说:“我们要牢牢记住:如果我们的客户都倒下了,我们同样见不到下一个春天的太阳!”最后,他表示,冬天并不可怕,但没有准备的冬天是非常可怕的。

实际上,早在阿里巴巴B2B在香港上市的时候,马云就说过:阿里巴巴B2B提前上市是在为过冬作准备。上市之后,阿里巴巴集团的现金储备超过20亿美元。2007年2月,在阿里巴巴集团的年会上,马云再次提到:2008年阿里巴巴要准备过冬,并首次提出2008年阿里巴巴要“深挖洞,广积粮”。

因此,年轻人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要随着主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实现意识的转变,要从满足向创造转变,从狭隘向广阔转变。这样的人生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当然,危机也会始终伴随着一个人的整个发展历程,假如一个人没有危机意识,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户人家盖了新房子,主人住在里面很舒服。

一天,主人家请客,有位客人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

主人问道:“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撒土,有的搬东西。经过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大火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其他地方没有什么损失。

面对大家的救助,主人办了酒席酬谢。席间,主人将帮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并给他们夹菜敬酒。但是,席间惟独没有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浪费在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上,不知道把要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里,不知道防患于未然。有时候,防患于未然,不仅能省去很多麻烦,更会让我们避免更大的损失。“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人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这时才发现一切都晚了。一个有责任、有远见、有危机意识的人,更有能力带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而那些没有责任、没有远见、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在安逸的环境下,或许可以悠然自得、光彩照人,但在危机来临时,往往会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所以,请切记;如果风险不期而至,能保你平安的,是你随时需要准备好的降落伞,而不是身边的那些绚丽的云彩!

事实上,一个人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不断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能警觉、预见、克服和战胜危机的人,自然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而有些人总是有了一点点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一心沉浸在享乐中不能自拔,这样的人终究会在无情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甚至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