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到最热的地方避暑
1802200000001

第1章 不可说篇 (1)

最昂贵的米

僧问(青原行思):“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庐陵米作么价?”

《景德传灯录》卷五页九十一

【白话新唱】

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青原行思说:“庐陵的米价一斤多少钱?”

【分析与鉴赏】

佛法大意即是佛法最重要的核心意旨,也就是禅的“见性成佛”的体验。

可是青原行思却回答:“庐陵米作么价?”

为什么?

你可以说,青原故意说无意义语,来遮断问者的理智思维。

也可以说,用无意义语来表示佛法大意不可说。

也可以这么说,米价一斤多少?佛法大意就在其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真理的显现。准此,则青原不论胡言乱语、无意义语如麻三斤、大菜头,或眨眼、吐舌、竖指,都在表达法身遍一切处的体验。

而无论如何,道不可说,说即不中。

这样的庐陵米,用全世界的财富也买不到一粒。

神会挨骂

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本源佛性!”

《景德传灯录》卷五页一○二

【白话新唱】

六祖慧能对众弟子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字,没有正面、没有反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神会走出来说:“是诸佛的本来源头,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六祖说:“已经告诉你它没有名字,你还叫它什么本源、什么佛性!”

【分析与鉴赏】

神会的回答,已经是理智思维所能给的最好的答案。然而六祖还是责备他!因为禅不是以思维找出真理,而是要超越思维来体悟真理。

真理,难道用语言给它冠上个真理二字就了事了吗?犹如你用一个火字来形容火,你就能感受到火的光与热吗?

真正体会到火的滋味,即使你不知如何称呼火,在你心中,火永远放射光与热。

据《六祖坛经》,六祖还多骂了他一句:“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有把茆盖头就是有一个茅蓬可以住,引申为即使以后独化一方,也只不过是个知解宗徒!这对修禅人来说,算是非常严厉的断语。

《楞严经》提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是涅槃。”

一有知见存在我们脑袋里,就是无明的本源,必须超越知见才能入涅槃门。

烫手山芋

肃宗同师到宫前,师指石狮子云:“请陛下下取一转语。”

宗云:“朕下不得,请师下。”

师云:“山僧罪过。”

后耽源问师:“皇帝还会么?”

师云:“皇帝且置,子作么生会?”

《联灯会要》卷三,卍续藏第一三六册页四八四下

【白话新唱】

唐肃宗与南阳慧忠来到皇宫前,慧忠手指石狮子说:“请陛下下一转语。”

肃宗说:“我下不得,请师下。”

慧忠说:“罪过!罪过!我也下不得。”

后来,侍者耽源问慧忠:“到底皇帝懂不懂禅?”

慧忠说:“先不管皇帝懂不懂,当时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分析与鉴赏】

有那么一件事情是不可以说的,仿佛未说之前,天下太平,说了以后,世界毁灭!

唐肃宗懂不懂禅,笔者查过资料后,没有找到确切证据,肯定他不是完全无知的门外汉,至少他懂得“以守为攻”的“不说无咎”的策略,而慧忠也好像避之唯恐不及地拒绝下一转语。

那个神会曾经说出口的本源、佛性,现在像烫手山芋似的,皇帝与国师都不愿意含在口里。

而耽源问慧忠国师时,慧忠前后一致,又把烫手山芋扔给耽源,不知耽源是否上当?

从这儿可以看出,禅师刚骨,卓然于帝王权威之外。而慧忠的开示技巧,已经出现机锋莫测的方式,对于后来禅师如何锻炼弟子,南阳慧忠留下许多启示。

附记:唐肃宗与慧忠国师有几段有趣的对话,不妨一参。

一、肃宗问师得何法?师曰:“陛下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师曰:“钉钉着,悬挂着。”

二、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还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三、又问师,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

四、肃宗请看戏,师曰:“檀越有什心情看戏?”

三个狡猾的师徒

僧问马祖:“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

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

其僧乃来问师,师云:“汝何不问和尚?”

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

师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疼,汝去问海师兄。”

其僧又去问海,海云:“我到遮里却不会。”

僧乃举似马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景德传灯录》卷七页一二○

【白话新唱】

僧人问马祖:“请和尚为我直接指出达摩来中国所要传达的意旨。”

马祖说:“我今天没有心情,你去问智藏。”

僧人来问西堂智藏,智藏反问:“你怎么不去问马祖?”

僧人说:“马祖要我来问你。”

智藏知道马祖扔来烫手山芋了,以手摩头说:“我今天头痛,你去问海师兄吧!”

僧人至此,还没有明白马祖与智藏已经为他指出达摩西来意了,又像呆头鹅似的跑去找百丈怀海。怀海两手一展,说:“你问到这里我也不会。”

僧人失望之余,回去找马祖告诉他整个经过,马祖笑着说:“智藏跟怀海两个家伙,一个比一个狡猾!”

【分析与鉴赏】

僧人请马祖离四句、绝百非,直指西来意。四句是指一套严密的推理模式,例如天空是不是无限广阔这个问题,只有四种可能:一、天空是无限广阔,二、天空不是无限广阔,三、天空既是无限广阔也不是无限广阔,四、天空既非无限广阔也非不是无限广阔。

三与四的推理模式可能较难懂,再举一例就清楚了,三就是你又爱我又恨我,四就是你不爱我也不恨我。世间所有可能性都在这四句的范围内,涵盖无余了。而禅是超乎世间的体验,所以要离四句。

至于绝百非,则是不要用各种否定的表达方式来指出道。因为道是无法用语言说的,你无法说道是什么,却勉强可以用道不是什么来反衬道的实相。

所以僧人此问,也是大有学问,既要马祖不用否定法来表达,也不用逻辑推理来说,而盼望马祖引导他亲见涅槃。

《三论玄义》曰:“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

马祖接引学人开悟的手段非常高明,如果这僧人情况许可,马祖绝不吝惜为他抛头露脸,可是僧人显然时机未到,马祖只能说:“我今日无心情,去问智藏。”就逼悟来说,马祖并未出招,而就回答来说,马祖此语却也答尽无余了,只是僧人不能领受。

祖师西来意,不就在一问一答的机用上自显了?

智藏说:“今天头痛,你去问海师兄。”喂!智藏和尚,头痛跟回答西来意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以此为借口,把烫手山芋转给怀海罢了!

怀海更绝,他干脆说:“我不会!”如果会回答,反而糟糕,变成混吃混喝的饭菜僧。

那不能说的,如果说了,说得再好,也不过是精妙的知解,正如六祖骂神会:“不过是个知解宗徒!”

笑扮死尸

僧问大梅:“如何是西来意?”

大梅云:“西来无意。”

师闻,乃云:“一个棺材,两个死尸。”

《景德传灯录》卷七页一二四

【白话新唱】

僧人问大梅法常:“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大梅说:“达摩西来没有传什么意旨。”

盐官齐安听说了,就批评道:“一个棺材,装了两个死尸!”

【分析与鉴赏】

大梅的回答,就已证悟者而言不算错,他不管说有说无,自己并不陷溺在有无的二分法中,他只是藉此截断问话者想循推理思维来寻找真理的企图,既然无意,你就别再这么搞了,换个方式吧!

然而,盐官评批两个人都是死尸,问也没问好,答也没答好,因为问的人问了一个莫虚有的问题,答的人也画蛇添足答了一个莫虚有的答案,都被关在名叫有无的棺材内出不来。

大梅是对的,盐官也是对的。

有时为了度人,禅师不惜躲进棺材扮死尸。

赵州的布衫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师云:“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八○

【白话新唱】

僧人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说:“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重七斤。”

【分析与鉴赏】

僧人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森罗万象的‘有’,本质是‘空’,那么‘空’的本质是什么?”

赵州可能当时心情很好,不然,合该一棒打去,问什么虚无飘渺的问题呢?你真的证悟到“森罗万象的本质是空”吗?如果还没有,怎么可以过度推论,又问“空的本质是什么”?

就好像一个小朋友还没学会写字,却问书法大师说:“篆隶行草的运笔技巧有何差别?”

也许僧人辩解说:“我只是提出理论问题与赵州和尚研究研究。”对不起!先一棒赏你!禅宗不探讨理论问题,那是知解宗徒、学者专家的把戏。

所以赵州回答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这句突然而来的话,目的就是斩断僧人的妄念,回头吧!不要在玄辩上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