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啃老”战争(财蜜eMook)
18021200000002

第2章 买房&“义务”(1)

别为我买房

@Susan

开门见山,我不想父母为我买房,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没钱!

本文就是在小姑娘自己没钱,爹妈存款也难以负担房款的背景下写成的——如果父母给我买一套房之后,生活品质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我就不用写这篇文啦。所以请注意哦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花费父母的钱来买房,会直接影响家庭的现金流,影响父母后续的生活质量。

另外一个原因,是从个人的女性视角来看,我目前未婚,无意要在婚前拥有自己的房子(除非是投资所用,但目前楼市总体下滑),而对我而言,买房,就代表着要安定下来成家。

说说我的家庭背景吧,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18岁那年因为读书,开始常居北京。作为一个从小就成长在一线城市的小朋友,虽然住在成都市中心,却绝对不属于有产阶级,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爹妈老老实实的工资攒下来的,一年家庭开销下来,存款就几万,比不得有灰色收入的家庭。

在各地房价都噌噌噌往上飞蹿的过去十年,我们一家还是老老实实地住着老爸单位分配的这套三室一厅的老公房,直到城市建设拆迁。

拆迁了,就有了一笔钱,经济情况改善许多,可是,对于要让父母帮我出钱买房这件事,我的否定态度却从一而终地没有变。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过去二十多年都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心区,从小就浸泡在地段优势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如果自己买房,最看重的,也是地段。因此,可能考虑的买房城市的范围就限制在了成都或者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无论哪一个城市的房价都是全国领跑的高价。

对于北京,这里有全国最麻烦的户口和小孩入学限制,高昂的落户门槛让我始终没有明确的定居北京的打算;其次,这是现实不允许的,倾尽我爹妈所有的存款我们也只能勉强支付一套五环外的首付——就算疯了,应该也不会做这种事。

这是最现实的一环:没有足够的钱。

那么,换到成都呢?同等水平的家庭,在我这个年纪,在这座城市负担一笔首付,最直接的结果是立刻削减了家里的存款,但不会削减生活品质。如果有意留在这座城市,并且家里也有能力承担买房的价格,愿意吗?此时的答案是,仍然不愿意。

细细想来,或许是成长经历的印记和身为女性的特点在共同支持着这种选择。

我是伴随着家里经济条件逐步好转成长起来的孩子,上小学那两年,经历了国企改制和房产改革,妈妈被国企裁员到私企。正是这一轮政策的改革,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出价,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迅速开始改善。而也正是由于这一轮房产商业化的改革,房价开始噌噌蹭上蹿。

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赶不上房价的上涨,我从5岁到18岁离开成都,还是一直住在家里分到的老公房里。所能切实感受到的,财富积累带来的生活改善,和这其中父母在城市化过程中奋斗的苦乐,都成为了姑娘价值观的构成元素中浅浅的印记。

伴随着家里存款上升的,还有生活成本上涨带来的,姑娘高昂的教育成本、家里老人的健康成本、品质衣食住行的维持成本。人们说家里养儿子是建设银行,仿佛刻意忽略了养一个姑娘同样辛苦。有一句话我只看了一次,就深深记住:钱不是用来奢侈的,钱是用来投资和充实自己的。由内而外的充实,包括读书、教育、护肤、美妆、健身,每一笔都需要钱。这些钱都是父母给的。

父母开始加班赚外快,在私企的妈妈跳槽了三次。更梗在心里的却是,在我离开家到北京的第二年,还不到50岁的妈妈身体状况开始变得糟糕:膝盖关节恶化,走路上楼梯都会觉得疼痛。

再看到家里存款的那个总数和妈妈晚上回家按摩膝盖的隐隐疼痛,现实提醒着她,这个家里能换来这份生活的代价。

在我的眼里,父母已经为了自己投入得足够多。这些年父母对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的背后,也是父母牺牲了他们的享受为自己做出的积累,这些年所存下来的这些钱,应该留给父母做养老基金。

父母自己留下的这笔养老基金应该由他们自己支配,不用考虑子女的意见;同样的,房款的压力由自己承担,两代人之间的财务就此可以划清界限。

财富和知识都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积累的,我们承认这一点,但无意用这一点绑架了父母一生的生活所完成的积累:如果有五万的存款,我宁愿父母用这笔钱出去旅行一次,而不是为了省钱给自己,两三年都待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与积累之间也需要一个平衡。已经离开家庭走向大城市的年轻人,就代表着承担更多对自己成长的责任,而家只是最后一步的港湾。

从的哥为首付猝死说起

@素时

早上一来就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一个43岁的湖北人在东莞开车,拼命攒钱给孩子买房子,结果在出租屋的厕所里猝死了。

看完心里很沉重。真是典型的中国父亲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我爹也是这样的人,很努力很拼命的一辈子,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努力赚钱,就想为孩子留下点啥。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他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能多陪孩子孙子点日子,越长越好。

至于房子,这可让我从哪里说起呢。房子绑架了我们所有人。谁都不能幸免。

那么,先说说我喜欢的老罗吧。有一期“罗辑思维”视频版里,老罗说,为了不被房子过去的存量绑架,他把自己北京的房子卖了,现在已经租房子住了,这样,可以随时面对未来的变动。

从去年开始我有了想自己买一套房子的想法,百分之七十是想赐给自己这枚超龄儿童一场婚礼之外的成人礼。可恨我身边有见识的人都在纷纷卖房子。“规避房产税说”“房价倒塌说”“存量过多说”“租售比不合理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跨越自己的阶层去交朋友的恶果之一,就是他们想卖的我都买不起。

在青岛看了圈二手房,厚道的中介大哥跟我说,如果你出于投资的想法想在市区内购房的话,我明确地告诉你:市区内的二手房投资的价值已不大了,房价像前几年疯涨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了……你实在没有别的投资渠道,那就“投”个总价低的中小户型、多层的房子吧,但年代较老的二手房尽量不要考虑了;另外最好不要投总价高的房源,相对而言,这种房子以后不太好出手……然后他补充道:“假如你是购房自住的话,我认为目前可以多出来看看房子,越是在这个时间段,市面的房源越多,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也能挑选……”我琢磨了琢磨,老老实实地说,我这两种,好像都不是。我想买房,貌似是一种精神需求。作为独生子女,我爹的都是我的。要说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但不光光是住房,对任何一个层面生活品质的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

我们总是觉得许多东西是生活的必需品,比如房子,比如婚姻,比如儿女。大学毕业就该恋爱了,一谈恋爱就要买房了,到了岁数必须结婚了,结婚之后赶紧下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