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托铺的笑话
17974600000023

第23章 此亦人子

陶渊明是否晚婚,我不知道,但他确实是晚育的。《与子俨等疏》中说,他自己“年过五十”,可是儿辈仍然“稚小”,《责子诗》又自叹,“白发被两鬓”了,大儿子阿舒还只有十六岁,小的更“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只知道淘气。

东晋义熙四年秋天,陶渊明离开柴桑(九江)的家,到百里外的彭泽(湖口)去当县令。为了顾惜儿子,他从彭泽派回一名“力”(干力气活的奴仆),来帮家里做打柴挑水之类杂事,为此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看得出他是怜儿子“稚小”,“自给为难”,才“遣此力”以助其“薪水之劳”,完全是出于父子之情,陶渊明真是笃于天性。但这里最感动人的,却是他在顾惜自己儿子的时候,还能够想到所遣去的人也是别人的儿子(“亦人子也”),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也应该得到顾惜(“可善遇之”),虽然此人只是一名卑贱的奴仆。

“此亦人子”,县令的少爷也好,卑贱的奴仆也好,同样的都是人之子,都是人,都应该得到顾惜,这就是平等的观念,人道主义的观念。古时也有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但能于家居日用中贯彻实行,又以温煦慈祥的口气说出来,便和在庙堂之上讲大话说什么“天下黎元皆吾赤子”完全不同,而不能不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了。

“此亦人子”这句话最可贵的价值,就在于要把人当人。和这种价值观相反,一切专制独裁者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不把人当人。为了他们的野心和妄想,可以让成千上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万万的人去死。或死于原子弹,或死于毒气室,或死于修长城,或死于大饥荒,全都一样。“此亦人子也”,他却毫不顾惜,反正死了好多还有好多。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下进行的。秦始皇刻石宣传“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电影里也说他是心怀天下“护国护民”的英雄;那么他所杀的人(包括一次坑掉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自然不能算“黔首”,而都是一些对“天下”不利的“强暴”,活该“烹灭”的了。

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古今中外的独裁统治者在杀人时,都要先给被杀者戴上顶帽子,以便杀起来理直气壮,可以大张旗鼓。希特勒活活烧死的几百万人都是“劣种”,斯大林赶到西伯利亚去冻饿而死的上百万人都是“富农”,四人帮杀掉的张志新和遇罗克们则是“现行反革命”。他们以为这样便名正言顺,自己也大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实,所有被虐杀者“亦人子”,不讲迟早必遭断子绝孙的报应,就凭一副双手沾满人之子的鲜血的狰狞面目,和陶公的温煦慈祥相对照,这形象也实在太恐怖,太恶劣了。还是让它早点从公众记忆中消失为好,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