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提出与其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不如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步入轨道。一举一动,都有正当的意义。
一九二二年,叶圣陶在《教师问题》中指出,要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必须普及教育。要普及教育,必须依靠教师。但是他发现,在小学老师中,“不好的和不能胜任的”占大多数。他还发现,已经考入师范学校的学生,“很鄙夷小学教师这桩事业,越是优秀的,鄙夷的强度也越利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他认为这恐怕与小学教师的月薪只有六至十元有关。小学教师待遇低下,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侵蚀的结果。这种情况,与当今官员们“三公”消费居高不下,而教育经费却捉襟见肘有点类似。于是叶圣陶号召说:“对于监督者的溺职和舞弊,不应为公众、为自己而反抗么?唯其没有反抗,才有人越出了范围,公然地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只有大家都来反抗,他们才可能有所收敛。
第二年,叶圣陶在《教师的修养》中说:“久别的友人来了,无所不谈,后来谈到嫖妓和纳妾的盛行”,还谈到教师素质低下,列举了许多事例。叶圣陶把这些事例记录下来后,严肃地说:这些教师也许能够勤于研究,忠于职守,也许没有存心要把学生教坏,“然而他们这种反常的心理和混沌的思想,却无时无刻不给与学生以坏的影响和感染”。因此他们即使能教给学生专门知识,“又有什么益处!”何况,能否勤于研究、忠于职守,“绝对不能与心理和思想脱离关系。心理反常了,思想混沌了,就只有懒惰,只有模糊,决不会有什么研究和尽忠的气息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叶圣陶提出与其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不如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步入轨道。所谓步入轨道,就是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影响,一举一动,都有正当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叶圣陶还说,关于“提高教师修养”的话,早已有人说过,但是近来好像是听不到了。之所以如此,恐怕是觉得这话太不新鲜、太不时髦了,因此许多人不愿意重复这种陈旧而平凡的老话。其实,当“一种值得提倡的话,在还没有被大家领受以前,不论经历了多少时代,总有重行(重新)陈述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结束时,叶圣陶对主管教育的行政人员提出如下质问:“依理论讲,你们该知道教育应是什么性质,教师应是什么样人。你们为什么不在收发公文照例视察等等事务以外,看看教师们是否个个胜任教育的事务?”他还说,如果主管教育的人员能够尽职尽责,肯定会发现这些问题,并有同样的感受。于是他们就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撤换那些不称职的教师。因为“牺牲几个人的饭碗究竟是小事,‘救救孩子’才是至要的重务”。然而,事实上这些主管教育的人不是瞎忙,就是混饭,所以叶圣陶对他们特别失望。
叶圣陶曾经强调:“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唯有没有生命的工业原料可以随你怎么制造,有生命的可不成。”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还介绍了丰子恺先生早年画过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一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旁边摆着已经“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叶圣陶说:“做泥人虽然非常简单,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决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