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苑蒙求瑶林
17950900000011

第11章

山曰:“大有人不與麼,不得。”

曰:“不道他無,只是不肯承當。”

蔣山三障

(慈明圓法嗣 《傳燈》廿三)

舒王初丁大母夫人憂,讀經山中,與蔣山贊元禪師游,如昆弟。問祖師意旨,師不答,王益扣之,師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一,更一兩生來恐純熟。”王曰:“願聞其說。”師云:“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深世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濟之志,用舍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一;又多怒二,而學問尚理於道,為所知愚三,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有擔薄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

華藏四[得-彳]

鎮州蘿蔔

(《會元》四)

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

州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普化生菜

(《傳燈》十)

普化一日在僧堂前喫生菜,臨濟見,云:“大似一頭驢。”

普化便作驢鳴,

濟云:“這賊。”

普化云:“賊!賊!”

便出去。

永嘉一宿

(《會元》二)

溫州玄覺禪師詣曹溪。初到,振錫携瓶遶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云:“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愕然。

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云:“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云:“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時謂之“一宿覺”。

翌日回永嘉。

雲盖半載

(石霜諸法嗣 《會元》六)潭州雲盖山志元圓淨禪師

遊方時問雲居曰:“志元不奈何時如何?”

居曰:“祇為闍梨功力不到。”

師不禮拜。直造石霜亦如前問。

霜云:“非但闍梨,老僧亦不奈何。”

師云:“和尚為甚麼不奈何?”

霜曰:“老僧若奈何,拈過汝不奈何。”

師便禮拜。

僧問石霜:“萬戶俱閉即不問,萬戶俱開時如何?”

霜云:“堂中事作麼生?”

僧無對。

經半年方始下一點語,曰:“無人接得渠師去。”

乃禮拜乞為舉。

霜不肯。

師乃抱霜上方丈,曰:“和尚若不道,打和尚去在。”

霜曰:“得在。”

師頻禮拜。

霜曰:“無人識得渠。”

師於言下頓省。

王岳四玄

溈仰三昧

(《人天眼目》)朗州古堤和尚

仰山到參,堤曰:“去,汝無佛性。”

山叉手近前三步,應諾。

堤笑曰:“子甚麼處得此三昧來?”

山曰:“我從耽源處得名,溈山處得地。”

堤曰:“莫是溈山的子麼?”

山曰:“世諦即不無,佛法即不敢。”

山却問:“和尚從甚處得此三昧?”

堤曰:“我從章敬處得此三昧。”

山歎曰:“不可思議!”

來者難為湊伯。

○義海

仰山坐次,有僧來作禮,山不顧。

其僧乃問:“師識字否?”

山曰:“隨分。”

僧右旋一匝,曰:“是甚麼字?”

山於地上書“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麼字?”

山改“十”字作“○”字。

僧乃劃此“[○@卍]”相以兩手拓,如修羅掌日月勢,曰:“是甚麼字?”

山乃劃此“卍”相對之。

僧乃作婁至德勢。

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善自護持。”

其僧禮謝,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經五日後遂問山,山曰:“汝還見否?”

道者曰:“某甲見出門騰空而去。”

山曰:“此是西天羅漢,故來探吾道。”

道者曰:“某雖覩此三昧,不辨其理。”

山曰:“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是覺海變為義海,躰則同然。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別不離隱身三昧也。”

桐峯虎聲

(臨濟法嗣 《傳燈》)

僧到桐峯主處便問:“這裡忽逢大虫時又作麼生?”

庵主作虎聲,僧作怕勢,庵主呵呵大笑。

僧云:“這老賊。”

庵主云:“爭奈老僧何?”

僧便休去。

投子牛在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

因一婆上山,云:“家中失却牛,請師一卜。”

師召婆,婆應諾。

師云:“牛在!”

婆乃歡喜而去。

鏡清失利

(雪峰法嗣 《會元》七)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禪師

新到參,師拈起拂子。

僧曰:“久響鏡清,猶有這箇在。”

師曰:“鏡清今日失利。”

師問荷玉:“甚處來?”

曰:“天台來。”

師曰:“阿誰問汝天台?”

曰:“和尚何得龍頭虵尾?”

師云:“鏡清今日失利。”

師看經次,僧問:“和尚看甚麼經?”

師云:“我與古人闘百草。”師却問:“汝會麼?”

曰:“少年也曾恁麼來。”

師云:“如今作麼生?”

僧舉拳。

師云:“我輸汝也。”

問:“辨不得、提不起時如何?”

師曰:“爭得到這裏?”

曰:“恁麼則禮拜去也。”

師云:“鏡清今日失利。”

師見僧學書廼,問:“學甚麼書?”

曰:“請和尚鑑。”

師云:“一點未分,三分著地。”

曰:“今日又似遇人,又似不遇人。”

師云:“鏡清今日失利。”

問:“新年頭还有佛法也無?”

師曰:“有。”

曰:“如何是新年頭佛法?”

師云:“元正啟祚,萬物咸新。”

曰:“謝師答話。”

師曰:“鏡清今日失利。”

上堂,眾集定,師拋下拄杖,曰:“大眾動著也二十棒,不動著也二十棒。”

時有僧出,拈得頭上戴出去。

師曰:“鏡清今日失利。”

趙州下載

(《會元》四)

趙州上堂:“兄弟若從南方來者,即與下載;若從北方來者,即與上載。所以道:近上人問道即失道,近下人問道即得道。”

歸宗插標

(《禪林類聚》十八)

《和補》曰:

歸宗常禪師因普請入園取菜,乃畫一圓相圍却一株菜,以標插之。語首座大眾云:“輙不得動著,每人下一轉語來。”

是時一眾各呈見解,未嘗有契。

師以棒趂云:“這一隊漢,無一箇有智惠,喫欲我多少菜,不能與圓頭出氣。”乃蹈倒標子,拽著菜而歸。

興化擲柺

(《會元》四)

興化到法堂,令維那聲鐘集眾。

師云:“還識老僧麼?”

眾無對。

師擲下柺子,端然而逝。

清豁歸山

(泉州睡龍溥禪師嗣《傳燈》二十三)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

將順世捨眾,欲入山待滅。過苧谿石橋,乃遺偈曰:“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珍重苧溪溪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即往貴湖卓庵。未幾,謂門人曰:“吾滅後,將遺躰施諸蟲蟻,勿置墳塔。”言訖潛入湖頭山。坐盤石,儼然長往。弟子戒因入山尋見,稟遺命延留七日,竟無蟲蟻之所侵食,遂就闍維,散於林野。今泉州開元寺淨土院影堂存焉。

性空沒海

(黃龍怨梧禪師嗣《普燈》十)

蜀僧普首座,自號性空菴主。因欲泛海,辭別緇素,而說偈言:“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一免開擴。撒手便行不妨懌暢,誰是智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由是登漆盆,張布帆,舉手以謝四眾。乃吹銕笛至洪波中而自沒矣。三日後,潮退於沙洲上,跏趺而坐,神色不動。道友幾萬人迎歸青龍,供養五日。荼毗舍利五色如珠無數,双鸖盤旋竟日,火盡而去。

黃龍三關

(《會元》十七)

黃龍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

正當問答交鋒,却復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

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却復垂脚曰:“我脚何似驢脚?”

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者莫有契其旨。脫有酧者,師未甞可否,斂目危坐。人莫測其意,延之,又問其故,師云:“已過關者,掉臂徑往,安知有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叢林目之為黃龍三關。

師自頌曰: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鰕。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喫趙州茶。”

“我手佛手兼舉,禪人直下薦取。不動干戈道出,當處超佛越祖。”

“我脚驢脚並行,步步蹈著無生。會得雲收月卷,方知此道縱橫。”

總頌曰:“生緣斷處伸驢脚,驢脚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學者,三關一一透將來。”

浮山九帶

(《人天眼目》)

浮山遠既老,退休於會聖嵓。因閱斑固九流(儒流、道流、陰陽流、法流、名流、墨流、縱橫流、離流、農流)遂擬之作九帶,敘佛祖教義,愽採先德機語,參同印證。其一曰 “佛正法眼帶”,其二曰“佛法藏帶”,其三曰“理實帶”,其四曰“事實帶”,其五曰“理事縱橫帶”,其六曰“屈曲帶”,其七曰“妙挾兼帶”,其八曰“金針双鏁帶”,其九曰“平懷常實帶”。學者既已傳誦。

青州正座

舒州投子義青禪師,青社李氏,參浮山,嗣洞下宗。山遂書偈送曰:“須彌立虗空,日月輔而轉。群峯漸倚化,白雲方改變。少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金鳳宿龍巢,宸苔豈車輾。”令依圓通透禪師。

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已。

執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當行規法。”

通曰:“是誰?”

曰:“青上座。”

通曰:“未可,待與按過。”

通即曳杖入室,見師正睡,乃擊床呵曰:“我這裏無閑飯與上坐喫了打眠。”

師云:“和尚教某何為?”

通曰:“何不參禪去?”

師云:“美食不中飽人喫。”

通曰:“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師云:“待肯堪作甚麼。”

通曰:“上座曾見甚麼人來?”

師云:“浮山。”

通曰:“恠得恁麼頑賴。”遂握手相笑歸方丈。

由是道聲籍甚。

初住白雲,次遷投子(寺名也)。

普明不拜

仁儉短偈

(《傳燈》四)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

自嵩山罷問,放矌郊[邱-丘+(厂@(田/坴))),時謂之“騰騰和尚”。

唐天冊間,天后詔入內。

至殿前,仰視天后良久,曰:“會麼?”

后曰:“不會。”

師云:“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出。

翌日晉短歌十九首,天后覽而嘉之。

永嘉長歌

(《會元》二)

永嘉大師作證道歌,泳潘天下,西竺謂之“震旦聖者經”,即曹溪末後之旨。

老龐及第

(碧巖五)

龐居士曰:“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慶諸登科

(道吾智法嗣 《禪林類聚》十七)

許州金明上坐曾問石霜:“一毫穿眾穴時如何?”

師云:“直須萬年後。”

問:“萬年後如何?”

師云:“登科任汝登科,拔萃任汝拔萃。”

後問經山諲云:“一毫穿眾穴時如何?”

諲曰:“先靴任汝先靴,結褁任汝結褁。”

陳操驗僧

(《傳燈》十二)

陳操尚書與僧齋次,忽拈起胡餅問僧曰:“江西、湖南還有這箇麼?”

僧曰:“尚書適來喫什麼?”

尚書曰:“敲鐘謝響。”

又一日齋僧次,躬行餅,僧展手欲接,尚書廼縮手。僧無語。尚書曰:“果然果然。”

異日問僧曰:“箇事與上座商量得麼?”

僧曰:“合取狗口。”

尚書自摑口曰:“操罪過。”

僧曰:“知過必改。”

尚書曰:“恁麼即乞上座口喫飯。”

又齋僧自行食次,曰:“上坐施食。”

上坐曰:“三德六味。”

尚書曰“錯。”

上座無對。

真際勘婆

(《傳燈》十)

五臺山有一婆子接待,凡有僧問:“臺山路甚處去?”

婆子云“驀直去。”

僧才行,婆云:“好箇師僧又與麼去。”

如是既久,游僧傳到趙州。州聞得,乃云:“待老僧為汝去勘破。”

州往彼便問:“臺山路向甚處去?”

婆云驀直去,州才行,婆云:“好箇師僧,又與麼去。”

州回,陞座舉示大眾云:“已為諸人勘破婆子了也。”

道士背坐

(《傳燈》廿七)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

僧曰:“道士莫背佛。”

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滿於法界’,向甚麼處坐得?”

僧無對。

法眼代云:“識得汝。”

踈山倒屙

(《傳燈》十七)

香嚴禪師因僧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

嚴曰:“萬機休罷,千聖不携。”

踈山在眾作嘔聲,曰:“是何言歟!”

嚴問:“阿誰?”

眾曰“師叔。”

嚴曰:“不諾老僧那。”

師出,云:“是。”

嚴曰:“汝莫道得。”

曰:“道得。”

嚴曰:“汝試道看。”

曰:“若教某甲道,須還師資禮始得。”

嚴乃下座禮拜,躡前問,師云:“何不道‘肯重不得全’?”

嚴曰:“饒汝恁麼,也須三十年倒屙。設住山無柴燒,近水無水喫,分明記取。”

後住踈山,果如嚴記。至二十七年病愈。自云:“香嚴師兄記我三十年倒屙,今少三年。”

每食畢,以手抉而吐之,以應前記。

義存漆桶

(《會元》七)

投子指庵前一片石,謂雪峯曰:“三世諸佛,總在裏許。”

峯曰:“須知有不在裡許者。”

子曰:“不快漆桶。”

投子與雪峯遊龍眠。有兩路,問:“那箇是龍眠路?”

子以杖指之。

峯云:“東去?西去?”

子曰:“不快漆桶。”

問:“一槌便就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