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路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他们移民国外,投资、工作,特别是生活过得好吗?我们对107位中国的海外新移民进行了采访,请他们写稿或评论,力图真实刻画新移民客观的生存环境,并介绍给关心海外华人的国人,同时也为想移民的人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你的教育程度、你的职业背景、你的资金,甚至你在国内的社会地位,以及你的性格是否适合移民。因为,在这些新移民中,移民的结果有好有坏,千差万别,我们将探寻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
首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以每年近两位数的百分比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其间却出现了几次海外移民潮,特别是在近几年遍及世界的金融风暴中,中国受到的影响最小,并率先走出低谷,可还是出现了海外投资移民热。
是的,中国各种人均经济指标依然较低,在世界上处于中下游水平,虽然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环境……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人口密度高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为什么像英国、韩国、日本,包括中国台湾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移民的比例那样大,甚至高过中国大陆?反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大移民目的地国,它们最显著的特点除经济发达之外,就是幅员辽阔且人口密度低。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移民?它既是一种人才的流失,同时也是人才的回归——如果移民与祖籍国有难以割舍的关系,他们就一定是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桥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外华人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回归的华人,他们一次次冲击中国封闭的社会,使其逐渐走向开放,逐渐跟上世界的脚步。在中国现阶段,海外华人同样是一笔财富,他们进一步加深加快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改革的步伐,也是中国复兴之路上的一盏盏探路灯。
移民人口放在13亿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改革开放30多年,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200,就算放在所谓的精英人口里也并非很大。况且,移民目的地国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竞争激烈,制约了社会精英的移民。相反,一些低技术职业在发达国家需求量反而更大——国际劳工、留学生,包括偷渡者等大量新移民在出国发展的最初几年里都很难找到专业性的工作,于是他们大量填补了餐饮业和普通工人等低技术职业的严重空缺。即使如此,厨师、护理和普通医务、探矿、开采、建筑施工员等职业还是赫然进入他国紧缺职业的行列,可见低技术职业需求量之大。
对于投资移民的资金外流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这类投资作为无息贷款给了他国政府(加拿大等),或者直接投资项目(美国等),大多数都具有暂时性投资的色彩,达到几年的期限后,大部分资金是会重新回到国内的。况且,中国经济本身已有那么大的市场空间和吸引力。近年,中国为了控制通胀,压缩投资并进行结构性改革,这些资金就暂时显得“多余”了,流向海外也是一种选择。
然而,以上问题并不是这本书想讨论的内容,只是许多人片面夸大移民的危害性,为了避免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我们想简要地预先驳斥一下。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有多少人移民国外?经过各种权威资料综合分析,30多年约有500万人移民海外,其中非法移民占30%上下,主要移民国为:美国40%、加拿大12%、日本10%(近十年年均比例缩小)、欧洲8%、澳大利亚8%(近十年年均比例迅速上升)、拉美国家6%、新西兰(近十年年均比例迅速上升)以及新加坡等。移民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居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选择移民地主要视该国的经济环境和移民政策而定。
移民方式多种多样,但以技术移民居多,跨国婚姻次之(但近十年明显下降),亲友团聚和投资移民占很少部分(香港、台湾除外。海外华人的再移民的方式更多),还有占相当比例的偷渡者,以及签证过期非法滞留的留学生、劳务人员等。但金融危机后,中国大陆投资移民增长较快,占总比例的1%左右。
这本书征集的每一篇文章或评伦,都是新移民的亲身经历,那是“我”的经历,而非“他”非“你”的传言。他们谈的大多是普通的事情——自己在国外投资、打拼、生活中的困顿、哀恨,也少不了成功的喜悦和激情……汇集在一起,就是移民生活的全部。
打开一扇观望世界的窗口,它远高于部分移民中介公司印发的传单,它朴实、真实、理性,因为它不仅仅告诉国人移民好的一面,对于坏的一面,也绝不吝辞!
编著者简介:徐昌文,笔名也文,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作者,《出国》杂志专栏作家。2001年创办两岸关系及海外华人主题网站——华域网,原创文章多次进入当时海外最有影响的“万维读者”精品社区,并在国内外报刊上多次发表(转载),如《移民的文化冲突》等,出版的海外移民、留学生题材的图书有《留学生酒吧》(山东人民出版社)和《迷失日本》(天津科技出版社)等。即将出版的图书有《移民三部曲》(中国邮电出版社)和《中国楼市》(清华大学出版社)。现为深圳某房地产集团公司贵阳项目负责人之一。